10月的大地,一派丰收景象,农人正在收割庄稼,一堆堆金黄的玉米分外耀眼。不由想起电视剧《生万物》里的话:“你往地上一站,你是对它亲,还是对它诚,它心里都有数啊。你要是对它亲,对它诚,它用收成来报答你。”
一个“亲”,一个“诚”,道出了人与土地的关系。“亲”,饱含着对土地滚烫的爱;“诚”,展现了对土地的敬畏和真挚之心。人对土地用亲、用诚,土地也会用亲和诚来回应人。
人与土地的关系如此,教育中人与人的关系何尝不是如此。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
到幼儿园走访时,当问及园长和老师“为何会选择从事幼教工作”时,他们有的说自己从小就喜爱孩子,愿意跟孩子在一起;也有的说不是自己主动选择从事幼教工作的,但本着“干一行就爱一行”之心,渐渐发现了教育的美好。
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们,无一例外都有一颗仁爱之心,这是成为一名好老师所必备的品格。学习教育家精神,就要勤修一颗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可以说,“用亲”对待孩子,是成为一名好老师的基础和前提。
爱孩子,还要“用诚”。在中国文化中,“诚”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道德观念,它不仅是个人修身养性的基石,也是维系社会关系的原则。诚信,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个人层面的道德准则。爱孩子,讲的是老师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的双向互动过程。
在幼儿园,经常会发现有的老师特别受孩子欢迎,他们的眼神充满慈爱、友善、温情,孩子天性纯朴善良,他们在与老师的对视中,能敏感地读出老师的真情;也有一些老师也是爱孩子的,但他们有时爱得糊涂,常常以爱之名束缚、绑架了孩子而不自知,他们对孩子的爱,缺少了“诚”。
“诚”是什么?在中国儒家思想里,“诚”有天道之本的含义。诚者,天之道也。天道运行真实无妄,四季更替从不失信。“诚”亦有人道之责的含义。思诚者,人之道也。人应该效法天道,追求真诚,努力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诚”的准则。
回到老师与孩子的关系上来看,“用诚”对待孩子,就是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让教育贴近孩子的心灵,滋润孩子的心田,让老师成为孩子的好朋友和贴心人。
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用诚”对待孩子,这样的爱才是真爱。中国古代历来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要知道,“用诚”是需要修炼的。教师只有回到人性最本真美好的那一处,与孩子的赤子之心相遇,才能赢得孩子的爱,才能浇开孩子美丽的心灵之花。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02日 第01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