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唐明述。
唐明述在考察机场道面的破坏与修补情况。 均为受访者供图
“我们搞研究,不是为研究而研究,而是要面向国家的重大需求,面向国际学术前沿。”“着重培养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奋力拼搏,为国争光……”每到新生入学的时候,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邓敏都会想起自己刚入学时,恩师唐明述对自己的谆谆教导。
“要用混凝土一样坚定的意志做科研。”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唐明述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治学七十余载,唐明述用坚不可摧的韧劲和蛮劲书写了混凝土材料研究的奇迹,也正是在他的努力下,混凝土工程实现了如磐石之固、柱石之坚,保证了重大基础设施使用期达100年以上。
有人问过我:“一个反应研究了几十年,国际会议也开了十几次,什么反应这么复杂?”这个“反应”就是“碱集料反应”。在混凝土学术界,“碱集料反应”被称为混凝土的“癌症”,指混凝土原材料中的碱与集料中的活性组分发生化学反应,导致混凝土异常膨胀甚至开裂的现象。
在公路工程中,如果混凝土发生开裂,不仅会缩短桥梁、道面等混凝土的使用寿命,有时甚至会引起桥梁等倒塌,危及人身和财产等安全。裂缝的修复,势必会增加维修成本,从而增加工程的运营成本。早在1981年,南非因“碱集料反应”损坏造成的损失就达2700多万英镑。
科学研究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工科的研究更应面向生产实际。为了防止“碱集料反应”对工程混凝土的破坏,从1959年开始,我就把它确定为自己主攻的研究方向,从初出茅庐到耄耋之年,这一干就是六十多年。
在一般人看来,压蒸、制片和显微观察等研究工作是单调乏味的,科研也是辛苦的,但是进了学术的门,就要准备好做苦行僧。
缺少器材,我就自己寻找或者自己加工,150℃砂石碱活性快速法用不锈钢压力罐就是从旧的医疗设备里淘来的,钢渣RO相安定性试验用300℃压力罐是自己找材料一个零件一个零件加工制备的。岩相分析用0.03毫米以下的“薄片”也是自己亲手磨制的。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科研相关的中文资料欠缺,我就自学法、日、德三门语言,翻译相关资料。当我第一次去法国进行学术交流时,我的法语水平让法国人都很吃惊,他们完全不相信我是自学的。
我的学生、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吕忆农至今仍打趣我,他说我身上有一股子蛮劲,从不“等、靠、要”,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做下去,像个坚硬的、能打破一切障碍的铁榔头。
科研中遇到挫折是常有的事。那段时间,我的实验常常持续到深夜,却一无所获。当我独自在实验室关注破碎的水泥试块时,感觉它们像被无形之力撕裂的伤口,狰狞地看着我,一次又一次动摇着我坚持下去的决心。
1985年,许仲梓成为我名下的第一个博士研究生。他天天跟着我一起做科研,做低孔隙率胶凝材料,实验经常做到晚上10点甚至11点。夜以继日的工作实在是太苦太累了,以至于他一个大小伙子,竟被折腾得仅有98斤。
我们是为工程服务的,不能在实验室里闭门造车,一定要深入实地去了解情况。我们常去的铁路、公路、水电站工地都在一些偏僻的地方,有的人迹罕至,经常住工地的简易宿舍,条件比较艰苦。有时候为了取样要爬很高很陡的山,多次遭遇险情。有次遇到路面塌方,离我们的车就只有5米多。虽然害怕,但为了解决问题,心里却有着无限大的勇气。
虽然“碱集料反应”是混凝土工程中的“老大难”问题,但还是在我和学生的努力下被攻破了。20世纪80年代,我创建的砂石碱活性快速鉴定法深受国际学术界和工程界的重视,被称为“中国压蒸快速法”,被列为法国国家标准和我国的工程建设标准,对工程防止“碱集料反应”破坏起到了重要作用,应用于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江苏江阴长江大桥、广东岭澳核电站等数十个大型工程的集料碱活性鉴定。20世纪90年代,我又提出了“碱集料反应”新分类法,赢得了国际专家的高度评价。
其实真正坚固的从来不只是混凝土,而是人类面对困境时永不弯曲的意志。做科研就是这样,沉下心去,坐稳了“冷板凳”,才会有成果。很多年轻人都是在半路折戟,其实只要再坚持坚持,就会看到曙光。咬紧牙关不放弃,用混凝土一样坚定的意志做科研,才能品尝到成功的果实。
如今,我国各类工程建设加速推进,工程建设的水平也比较高了,我更加关注工程混凝土的耐久性问题,以免让子孙后代背上巨额维修费用的沉重包袱。
凡此种种,未解的难题还有很多,比如水泥工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气候变化对结构混凝土长期性能的影响、混凝土的耐久性与安全性问题等,都需要更多人去关注。我非常希望能培养出可担大任的后学,能够坚持上下求索,为祖国的科技进步作贡献。
早前,每年新生开学,学校都会邀请我为新生上“开学第一课”,这一上就是15年。后来我腿脚不便,不方便出门了,我也会把学生邀请到家里,和他们谈谈心。我经常跟学生们说“大年三十上午杀鸡,下午读书”,意思是要珍惜时间、立志成才。大学正是读书成长的大好时光,这个时间荒废掉就太可惜了。我还通过视频给青年教师寄语,鼓励他们发挥“下决心、啃硬骨头”的精神,坚持立德树人初心、坚持实践创新。
年轻人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干扰和诱惑,都要耐得住寂寞专心读书。一是一,二是二,踏踏实实做学者,老老实实做学问,浮躁学风万万要不得。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回归纯净的学术殿堂,不要被名利打扰。曾有人想请我挂名一相关学科的硕博连读生的导师,我在水泥方面是个专家,但在那个学科领域不是专家,怎么能挂名呢?我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我只想在自己的领域内深耕下去,头衔对一个醉心于科研的人并没有什么意义。
记得当年课题组每月有一次讨论会,主要是围绕一个主题用英文展开交流和讨论,学生先发言,我再点评。有个学生,轮到他汇报的时候,可能是因为比较紧张,原本英语口语差的缺点暴露无遗,发言结结巴巴的。当时我反复追问了好几次“ratio”这个单词如何发音,他几次发音都不正确。后来我找他谈话,严肃批评了他的学习态度。我跟他说,语言是用来交流的,要说出来让别人能听得懂在表达什么才行。学习要踏实,特别是作为科研人员,不能马马虎虎、差不多就行,应该有追求真理、精益求精的态度。
我常对学生说,科学研究的道路上要获得成绩,就必须要有一股子“傻劲儿”。所谓“傻劲儿”,就是心无旁骛、锲而不舍。科学技术都是由这样的“傻子”取得突破的,我希望年轻人都能成为像我一样的“傻子”,内心纯洁,醉心科研,在追求科学突破中感受人生的意义。
(本报记者 张赟芳采访整理)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04日 第03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