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区钱家店镇的田野之间,在双宝小学的砖头操场上,学生们的呐喊声与欢笑声随风飘扬。这里没有塑胶跑道的规整,亦无绿茵球场的葱郁,但学校以体育为犁,在看似贫瘠的乡村教育土壤中,培育出茁壮的成长之苗。
困境中启航,体育点燃希望
2019年,我初到双宝小学担任校长时,眼前景象令人心忧:学校基础体育设施匮乏;课间10分钟,学生多是呆坐窗前,整个校园缺乏生机。
一次偶然的发现改变了这一切。几名男生用矿泉水瓶当足球,踢得满头大汗,眼中跃动的光芒,让我意识到了体育对学生的改变作用。于是,学校经过集体研讨商议,决定以体育为突破口,重塑校园的精神肌理。
学校坚决落实每日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两小时,将课间10分钟延至一刻钟,大课间拓至40分钟,并精心编排体育与健康课和课后社团活动。这微小的改变,成了学校体育蓬勃发展的序章。
足球为引,叩开活力之门
在众多运动项目中,足球成为激活校园的钥匙。音乐教师白路平主动请缨,将韵律感融入学生日常体能训练,让枯燥的练习变为跃动的乐章。
学校充分利用碎片时间,让学生在早读前绕桩带球,间操时分组对抗,午休观赛研究战术,午后大课间进行体能攻坚。
点滴积累,汇聚成河。曾连球都带不稳的五年级(1)班学生刘依然,如今以22球获科尔沁区校园足球周末联赛男子最佳射手;总躲在队尾的学生孙熙,蜕变为稳健的最佳门将。校足球队先后斩获2024年科尔沁区“满天星”训练营冠军、2025年“壮美北疆”雪地足球赛冠军、内蒙古自治区校园足球周末联赛科尔沁区赛区冠军等荣誉,4名学生入选区级代表队,3名毕业生凭借足球特长升入优质中学。
繁花竞放,构建多元体育生态
足球取得的成功坚定了学校体育育人的决心,经过科学论证,学校推行“1+N”运动模式:“1”为必修主项,如足球、跳绳、体操、田径等;“N”为丰富的辅项活动,如课间趣玩、趣味运动会等。
对畏惧奔跑的学生,学校引导其跃入跳绳世界;针对乐于展示的学生,学校创编融入跳绳元素的乡村版啦啦操。成果逐渐显现,学生柔韧性测试优秀率从35%跃升至82%;作为通辽地区引体向上“零的突破”试点,高年级学生竟能完成8—10个引体向上。
学校田径社团屡创佳绩,体操与体质健康成果丰硕,荣获科尔沁区大课间团体操评比一等奖。如今,学生们用晨跑唤醒晨曦,课间校园欢腾,大课间学生们共舞“校本操”,放学后在社团各展所长,每名学生都能在运动中绽放光彩。
普惠共生,让每个生命沐光而行
学校坚守“一个不放弃、一个不能少”的承诺,特别关注特殊儿童。唐氏综合征患者小阳,从抛接球起步,如今能主动进行小组传球;智力残疾的小俊,经两年坚持,已经能听懂足球战术指令并在展示赛中破门;患有孤独症的小琳,从一开始独自安静活动到主动参与晨跑和校本操。曾经的特殊儿童们在体育中展现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经过数载耕耘,学校体质健康测试达标率升至95%,近视率降至3%以下。学生们眼眸亮了,笑容灿烂了,骨子里更多了自信与勇敢。
展望未来,学校期待能够改善校园场地条件,进一步丰富体育课程与活动,加强校际交流。作为一名乡村教育工作者,我将继续紧握“体育之犁”,与师生共同在乡村教育的田野上深耕,为乡村学生拓展出充满希望与可能的广阔天地。
(作者系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区钱家店镇双宝小学校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04日 第09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