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需求导向 融合联动 强基固本

—— 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服务区域发展实录

发布时间:2025-11-06 作者:李德义 张艳平 辛偲 刘银乔 来源:中国教育报

  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秉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服务省会经济发展、服务学生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面向“济南都市圈、山东半岛城市群、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服务定位,以服务求生存,以贡献求发展,构建起“需求导向、融合联动、强基固本”的产教城协同发展机制,为职业教育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路径。

  需求导向明方向:绘制服务发展新图景

  精准对接产业需求,构建动态匹配机制。锚定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需求,立足黄河流域中心城市区位优势,抢抓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重大机遇,构建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与产业结构相匹配的动态适应机制。近年来,新增智能建造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等15个适配新兴产业的专业,3个专业获评山东省产教融合示范性品牌专业,形成以新能源汽车技术、城市轨道车辆应用技术为核心的“工程类”特色专业生态群,专业设置与济南市十大千亿产业高度匹配。

  精准对接企业需求,深化供需协同育人。立足济南市“13+34”产业链体系,创新开展技术创新服务及技能人才供需调研,形成企业技术创新需求清单及用人需求清单,建立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的双向反馈系统。实施“产教融合+”六大赋能行动,持续全面深化“访企拓岗”,推进“百校万企万师双进”行动,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同步迭代。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率稳定在85%以上,近90%优秀毕业生选择留在济南发展。

  精准对接民生需求,拓展多元服务网络。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依托山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等平台,打造“一系一品”社会服务品牌。累计承担机动车从业资格等各类培训8万余人次,社会服务到账金额1.14亿元。走进街道社区乡村,开展“小马达不停转”家电维修、“智筑先锋”村容整改等服务,服务社区23个,完成5个乡村道路硬化、墙面彩绘等改造工程。“泉水人家”电商直播项目2024年开展直播实训活动16场次,累计带动章丘大葱、平阴玫瑰等农产品销售620万元。

  融合联动增效能:构筑服务发展新生态

  深化实体融合,构建协同发展平台。牵头成立全国工业互联网职教集团、黄河流域智能建造产教融合共同体等跨区域产教协作平台7个。以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产教联合体为支点,首创“产业园区+大学园区”双园并行发展模式,形成“政府部门—行业—院校”三方联席会议机制,获评山东省首批市域产教联合体。与多家头部企业共建11个产业学院,联合多家知名企业建成219个校内实训基地,生均工位数达1.13,其中省级以上基地30个。

  创新育人机制,打造多元培养模式。联合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龙头企业推行“大园区、双情境、多导师”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入选国家首批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项目1个、省级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项目2个。与万斯达、青岛地铁等企业签订订单班协议,2024年在校订单班168个,培养各类技能人才6335人;540名学子入选“齐鲁工匠后备人才”。学院获评山东省高校“三全育人”暨全环境立德树人示范校,打造“齐鲁创谷”全生态创新创业园区,形成内融外协、全程帮扶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强基固本蓄动能:激活持续发展新引擎

  完善制度体系,释放创新活力。建立科研项目管理、科研经费管理、科研奖励管理、社会服务管理制度体系,有效释放科研动能。近3年来,累计授权专利132项,其中发明专利51项,技术服务到账金额1200万元,市厅级以上纵向课题立项480余项。“智能家居开发实践”“基于小米AIoT的产教融合基地建设”入选国家教育部门2025年度新一代智能技术产教融合促进项目。

  健全组织机制,压实服务责任。构建“顶层驱动—目标量化—过程管控”的工作推进模式,成立社会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领导小组,实行社会服务目标责任书制度,强化责任落实。实施项目化管理,将社会服务工作纳入学院年度重点目标任务,实行“一月一调度”工作机制,强化激励导向,激发内生动力,提升服务效能。

  建强平台载体,提升赋能水平。对外链接高端智库,成立济南市科技创新智库工作站、学校社科联,与济南大学社科联结成“一对一”学术团队;对内建立创新枢纽,依托济南市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和学院科协的作用,发挥学院高水平师资中“关键少数”的作用,成立10个教授工作室、4个博士工作室;开展“工院之光”博士论坛;发挥2个国家职业教育教学创新团队、15个省级职业教育教学创新团队、4个省名师工作室作用,构建起“教学—科研—创新—服务”全链条平台体系。

  未来,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将继续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乘势而上、击楫勇进,强化技能人才培养,深化产教融合内涵,增强服务支撑发展能力,为加快“技能山东”建设贡献力量。

  (李德义 张艳平 辛偲 刘银乔)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06日 第10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