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AI如何赋能美育校本课程建设

发布时间:2025-11-11 作者:张璇 来源:中国教育报

  在“AI+美育”时代,美育校本课程建设正在发生变化。AI与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相结合,有助于进一步发掘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提升学生的创作能力。AI时代的美育校本课程建设,应采取什么样的推进机制和策略?如何利用AI激发美育的生机?

  笔者认为,以AI赋能学校美育校本课程建设,重在建立四个机制。

  一是建立智慧课堂AI学伴常态化应用机制,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

  “AI+美育”背景下,美育校本课程建设的重心正逐步从教师发掘美育资源、设计美育教学内容向学生自主性学习转变,帮助学生实现课程内容的自我选择、自我管理、自我评价。学生可利用生成式AI,如ChatGPT、DeepSeek等工具,生成自己需要的美育课程内容,通过AI工具随时随地自主安排时间与学习进度。学生输入需要答疑的美育课程问题,AI就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给出个性化、有针对性的解答方案,还能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自动推送学习资料等,帮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学生可运用AI学习分析软件,收集自己美育课程的考试成绩、平时测验等数据,通过AI软件进行分析,得出详细的成绩报告,以便及时发现学习中的问题。此外,AI还可以将学生的美育成绩与班级、年级平均水平作统计比较,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在班级、年级中的位置,这对于学生明确自身优势、挖掘提升空间、精准定位问题、制订自主学习计划均大有益处。

  AI还能通过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统计分析,给出个性化的美育课程学习方法建议,学生可据此调整优化学习方法,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并借助AI工具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形成客观数据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的互补机制。

  二是建立双师协作与AI智能助教联动机制,激活课程教学的原动力。

  “双师协作”即校内美育教师与校外美育专家开展协作教学,AI可成为智能助教。校内美育教师可运用AI助教系统对学生的作品给予具体评价,提供更加及时和个性化的反馈。校外美育专家(如非遗传承人)可运用AI,推动非遗文化产品策划、生产及教学推广,在非遗传承保护、体验场景、传播方式、跨界融合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如戏曲类的非遗艺术,校外美育专家可以通过AI向学生进行多维信息展示,突破时空的限制。

  教师可利用AI进行学情分析,通过对学生学习数据的收集、分析,整合学生在课堂学习、在线学习、作业完成等方面的大量数据,生成详细的学情分析报告,全面地了解每名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快速识别学生兴趣与认知风格,为其推荐差异化的学习资源与创作工具,还可以运用生成式AI辅助完成图像、音乐的创意构思与风格化呈现。在美育学科知识竞赛辅导中,教师可运用AI技术进行竞赛数据的统计分析,识别竞赛中的关键事件,对竞赛选手的作品阐述、创作过程等进行深度分析,帮助学生提升水平。

  三是建立“学校—社区—政府”资源联动机制,推动课程资源的智能化开发与共享。

  学校可运用AI进行图像识别、语音分析、自然语言处理,对资源进行数字化采集,开展初步筛选、分类与关联性分析,辅助教师识别出最适合转化为课程内容的文化元素,快速生成可视化知识图谱,极大地提升资源处理效率与表现形式的丰富性。借助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文化图谱等AI形式,可将地方戏曲、民间工艺等地方文化资源转化为可视化学习素材,帮助学生直观感知文化之美,推进对中华美育精神的理解与传承。这种方式突破了传统的文化传播时空限制,实现了文化内容与传播媒介的协同发展,也突破了学生的学习空间限制,实现了学习资源的便捷共享。

  学校可推动政府美育资源与课程资源的融合,实现资源的智能化共享。比如湖北省文旅部门借助AI整合区域内的美育资源,统筹楚剧、荆州花鼓戏、江汉平原皮影戏等代表性美育资源。湖北省歌剧舞剧院赴基层学校、社区惠民巡演,将《洪湖赤卫队》《八月桂花遍地开》等民族歌剧带进学校社区,社区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纪念馆等美育资源进行整合,为学校美育校本课程构建提供数据库资源支撑。

  四是建立线上线下混合及“三大模块”构建机制,助力课程智能化构建。

  学校可充分运用MOOC(慕课)、智慧树等平台,开发线上校本美育课程,积极推广“美育云课堂”“美育微课”。如某学校的MOOC在线开放课程《旧石器时代考古》,构建了近500件国内外重要遗址的石器标本三维模型数据库。在这些美育校本课程中,学生不仅能通过AI便捷地学习音乐、美术、美学、文学等学科知识,还可借助AI提升自身的歌唱、戏剧、舞蹈、器乐演奏等特色技能,在参观艺术展览、博物馆、剧院等社会实践中提高发现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同时,结合线下美育校本课程的讲授,构建线上线下混合的美育校本课程体系。

  在AI赋能下,美育校本课程中,学科知识、特色技能、社会实践这三大模块的学习与实践更有成效,学习资源更加多元化,特色技能的训练更加系统化,社会实践空间得到多维扩展,有助于构建从资源支撑、课堂落地到活动延伸的美育校本课程实施体系。特别是在社会实践方面,可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图书馆、博物馆等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同时借助AI使美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促进学生审美与品德的双向提升。

  (作者系湖北省演艺集团国家二级演员、中国戏曲家协会会员)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11日 第09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