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河臂弯处的山东省东阿县大桥镇中心小学,“美”并非悬挂的装饰品,而是生长于泥土、融汇于血脉的教育生态。学校将黄河文化的壮阔与农耕文明的温厚注入校园每一个角落,构建起一座自然与人文交织、传统与现代共鸣的美育实践场。
自然之美,是校园美的生态基底。校园东北角的农耕园里,学生们亲手栽种的韭菜、柿树与凌霄花共同生长。这里不仅是劳动课堂,更是美育现场:春日拓印植物纹理,秋日记录果实成熟,数学课测量田垄间距,科学课检测土壤成分。美的教育从书本走向大地,在四季轮回中让学生理解生命节律与自然秩序。
人文之美,是校园美的精神内核。200米黄河文化长廊中,学生创作的阿胶制作泥塑、黄河号子谱系图与《大桥口述史》访谈记录共同构成动态展陈。每月“红色班会”融合黄河治水史中的奋斗精神,非遗传承人教授的扎染、糖画课程让手艺之美浸润童年。美育超越艺术技能训练,成为文化认同与乡土情感的培育通道。
融合之美,是校园美的实践路径。学校以“黄河+”课程群打破学科壁垒:语文课撰写黄河民谣,数学课模拟水位测量,美术课绘制堤坝生态图谱。跨学科学习使美育与智育相互滋养,“凌霄成长银行”积分制将道德行为、创新实践转化为可感知的成长美学。校园美不再局限于景观营造,更体现于课程重构与评价创新中。
共同体之美,是校园美的辐射延伸。家长讲师团带领学生走访老桥工录制口述史,到消防站实践基地开展安全美学教育;留守儿童通过“亲情连线室”与父母共赏“凌霄花开”短视频。校园美的建设超越围墙,联动家庭、村庄、黄河生态带,形成美育共育圈。
这座黄河畔的乡村校园证明:美育的本质是唤醒对生命与万物的感知力。当孩子亲手收割自己种植的韭菜,当黄河号子在课间操鼓点中回响,美便成为连接自然、文化与未来的生生不息的力量。
(作者单位: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大桥镇中心小学)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11日 第09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