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军团队
■参赛项目:
秦风新韵——秦腔少年的戏曲研学之旅
■参赛院校:
陕西艺术职业学院(中职部)
■参赛选手:
李浩鹏、李东圳、包新瑶、耿婷
“我们以职教之名,守护非遗根脉;用青春之力,架设丝路心桥!”在2025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决赛的舞台上,一支平均年龄仅16岁的队伍备受瞩目,他们是来自陕西艺术职业学院的4名中职学生。这支秦腔少年队伍,一路鏖战,在仅有的六席总决赛名额中,他们是唯一的中职院校代表。
当下,秦腔艺术正面临无法回避的现实困境——演员老了,观众少了,绝技快失传了,外国友人看不懂……作为戏曲表演专业的学生,他们在日复一日的“唱念做打”中,既感受到了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也触摸到了传承中的危机。“我们学戏,不是为了把它送进博物馆。”项目解说员包新瑶的话代表了团队成员共同的心声。“我们想让它活起来、火起来,让全世界和我们一样的年轻人,都能感受到它的酷!”
学校与被誉为“中国秦腔活化石”的百年易俗社达成合作,目标明确而富有挑战:面向外国青少年,打造一个“可感知、可体验、可传播”的秦腔文化载体,由这群在数字时代成长起来的“Z世代”,在最新科技的加持下,为古老的艺术开路。
比赛现场,只见团队成员熟练操作AR设备,在屏幕上轻轻一点,精美的秦腔头饰瞬间就“戴”在了头上,并画上了浓墨重彩的脸谱。这是团队开发的“秦腔数字工具包”中的AR虚拟妆造体验模块。“过去我们解释一个脸谱的含义要费很多口舌,现在一键就能‘变身’剧中人。”数字技术员李浩鹏介绍道。此外,VR剧场导览可让人身临其境漫步古戏楼;AI唱腔辅助系统可让零基础者跟随模仿;电子屏上同步的中英双语唱词,打破了语言壁垒。
团队构建了“观·赏—学·玩—演·创”渐进式研学模式。舞台监督员李东圳回忆起带领外国学员体验秦腔的场景:“他们从最初的手忙脚乱,到后来完成简单的对打,特别有成就感。那一刻,秦腔成为我们的共同语言。”
“在学校的排练厅,一个动作做十遍;在易俗社的舞台,为了一个传神的眼神,我们要练上百遍。”音效操作员耿婷同时也是团队的旦角演员,她深感这段经历带来的蜕变。从课堂“学得好”,到剧团“用得上”,再到赛场和国际交流中“干得精”,这条路径在4名少年身上得到了完美印证。他们不仅熟练掌握了《太庙请罪》《界牌关》等多部经典折子戏,更将秦腔的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内化为一种融会贯通的综合职业能力。
“比赛时紧张吗?”面对记者的询问,4名少年摇了摇头。团队指导老师韩莉告诉记者,队员们已久经沙场。项目实施以来,他们已在文化和旅游部“梨花杯”、中国剧协“小梅花”奖等国家级戏曲类顶尖赛事中斩获佳绩,实现了从校赛小白到国赛翘楚的跨越。
[专家点评]
Klaus-Juergen Brix(德国职业教育专家/前宝马高级经理):
作为一位长期致力于职业教育的研究者,陕西艺术职业学院这个项目让我看到了中国职业教育在文化传承领域的创新典范。
首先,我特别赞赏项目采用的“校企双元”育人模式。这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理念高度契合。学生们不仅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在百年易俗社这样的真实工作场景中实践。这种“教室即排练厅、舞台即课堂”的培养机制,正是“在工作中学习”理念的完美体现。其次,项目在技术创新应用上走在了前列。将AR妆容体验、VR剧场导览、AI演唱等数字技术融入传统戏曲教学,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方式极具前瞻性。它证明了:传统技艺的传承不是简单地复制,而是要在保持核心精髓的同时,勇于创新表达形式。再次,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值得推广。项目通过“技艺传承—文创开发—市场反哺”的路径,形成了良性循环。更让我感动的是,他们服务了五国青少年实践学习,让秦腔艺术走向国际。他们不仅是技艺传承者,更是有文化自信的国际文化使者。
这个项目证明,传统与现代可以完美融合、文化与技术可以相得益彰、教育与产业可以深度协同。我强烈建议在全球范围推广这种模式——无论是中国戏曲还是世界各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可以借鉴这条创新之路。让职业教育成为传承文化、连接世界的重要桥梁!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15日 第03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