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廷洲 上海师范大学国际教师教育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研究员
新闻回放
当下,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在互联网平台上为知识付费,给自己“充电”。而海量的知识付费产品也让消费者眼花缭乱,难以筛选。一项调查显示,71.7%的受访青年在进行知识付费时看重内容和质量,68.4%的受访者希望知识付费平台可以建立透明、真实的评价反馈系统。
主持人语
随着终身学习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于知识学习的需求呈现多样化、个性化的特征。知识付费作为一种新型的知识服务形式得到了快速发展。面对知识付费新趋势,其中潜藏着哪些机遇,又有哪些风险,我们该如何看待和应对?上海师范大学的三名同学对此展开了讨论,以期在思维碰撞中洞察知识付费形成机理、问题挑战,及其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在知识付费浪潮中当好舵手
郑煣于
当下的知识付费主要包括线上和线下两种形式。一方面,人们在线上为各类知识APP付费。以得到、知乎等为代表的各类线上付费APP热度不断攀升。另一方面,学习者在线下还为各类兴趣班付费。在上海、浙江等地兴起了一种“白天上班、晚上学艺”的夜生活模式,到夜校学习充电,成为年轻人新的夜生活方式。
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的知识付费,看似是个体的经济行为,实质上折射出整个社会需求的发展变化。这背后既有物质条件日渐富足下的精神需求与生活工作压力下的情感需求,也有群体认同和社交需要的显现。
同时,这也是一场供需匹配的双向奔赴。在供给侧,付费的知识生产让知识生产者的才华直接转化为商业价值,通过大数据和算法精准将用户与所需的知识产品匹配,激励着知识生产者源源不断进行创作,获得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满足。在需求侧,知识付费也能够帮助学习者学习到更好的知识产品,利用有限、碎片化的时间提高效率,学习到有用的知识,解决实际需求。
知识付费市场的壮大,也说明年轻人消费观念、消费结构的变革。如今的消费已经不是单纯的商品购买,而是为了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更好地建构自我的行为方式。要强调的是,知识付费本身并非目的,它是我们驶向终身学习广阔彼岸的渡船。它降低了学习的门槛,但能否成功抵达,取决于我们是否是一位清醒的舵手,懂得如何选择、整合与实践这些付费获得的知识。
(作者系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营造优质内容涌现的行业生态
蒋娜
知识付费的兴起,顺应了终身学习的时代潮流。然而,行业的急速扩张也带来了显而易见的乱象。知识付费内容质量参差不齐、营销宣传与实际不符、缺乏后续服务……种种乱象让用户投入金钱与时间后却收获与预期相去甚远的结果。
此种局面的形成与行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密切相关。知识属于典型的“经验品”,其效用必须在体验后才能评判,这种天然的“信息不对称”为质量不一的产品提供了生存空间。同时,较低的从业门槛与流量驱动的平台算法,也导致部分追求短期利益的内容提供者涌入。
对此,迫切需要推动知识付费行业从野蛮生长走向规范有序发展,保障好用户权益。行业内部需逐步建立价值共识与自律准则。头部机构与口碑良好的创作者应主动牵头探索建立关于内容质量、宣传规范与售后服务的基本标准,明确“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例如,对课程核心内容的展示应具体、真实,避免使用无法兑现的绝对化承诺。
平台应承担起更为关键的管理与筛选责任。平台不能仅作为流量的分发者,更应成为质量的“守门人”。这要求平台优化推荐机制,让内容深度、用户真实评价与完课率等长期指标,在排序中获得比营销热度更高的权重。同时,引入或完善独立的第三方评价体系,如真实用户的学习成果公示与深度评测,为用户决策提供多维度的参考,压缩“劣币”的生存空间。
用户的理性选择也是倒逼行业进步的动力。学习者在购买前应更为审慎,善用试听、详察讲师背景、甄别用户评价,将自己的需求与产品价值进行冷静匹配。越来越多的用户用脚投票,拒绝华而不实的营销,市场资源自然会向优质内容聚集。
知识付费市场的潜力毋庸置疑,但其长远价值绝不在于一时的交易额,而在于能否真正助力人的成长。构建一个让诚信者得益、让劣质者出清的健康生态,才能实现用户与行业的共同成长。
(作者系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为知识付费,先学会“筛选真经”
金宇飞
通勤路上的音频课、直播课程互动教学、职场技能提升训练营等,当下,多样化的知识付费产品让碎片化时间“充电”成为常态。海量的内容产品让人眼花缭乱,稍不留意便会购入名不副实的课程。
海量的知识付费产品,是对学习者筛选能力的一大考验。选对了,可以实现个人能力的提升;选错了,则不仅花费了金钱,也耗费了精力。
如何才能筛选出优质的付费内容?第一步:对标自身需求。精准定位才容易筛选最适配的课程,而非盲目跟风购买热门却无用的产品。第二步:验“卖家”。产品内容的核心价值取决于创作者的专业程度,需核验创作者的学业背景以及是否具备相关资质,包括学科专业、学历水平、资格证书、相关从业经验等,特别要警惕包装出来的“名师”。第三步:试“产品”。利用免费试听或试学等对内容质量进行全面评估,判断内容本身的价值。第四步:看“评价”。通过查看已购用户的评价确认产品的质量以及实用性,同时也要避免“刷好评”的陷阱,尽量通过平台反馈系统、第三方分享渠道了解课程真实情况。
筛选从来都不是说要选择最好的课程,而是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要用自己的主动判断去应对行业的“不规范”,让付费真正服务于自身成长。
(作者系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19日 第02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