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老师小传
赵艳文,河北省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中学教师,中小学语文正高级教师,曾获“河北省师德先进个人”“河北省优秀教师”“秦皇岛市教书育人楷模”等荣誉称号,曾主持或参加8项国家级、省市级课题,发表16篇论文,150余次获得省市区各级各类奖项。
1985年7月,19岁的我从中师毕业,怀揣着一个朴素而美好的愿望:向全国优秀教师看齐,成为一名真正的好老师。
怀抱“热爱”和“仁爱”当老师
工作之初,我被分配在一所缺乏教研氛围的学校,教学设施仅有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本教参,更没有外出交流学习的机会。但我没有得过且过,而是把时间和精力全部用于钻研教材、批改作业、辅导学生。没有教具,就动手制作;自己不会做,就找亲友帮忙;精心研读每期杂志,学习先进经验,反思教学得失。
1991年,我被调到了家附近的农村分校。那里师资短缺,条件更苦,离中心校远,更没有人过问我的教学。拿起数学书,我很茫然,不知道该怎么教。但我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假期里,我提前备好所有的课,开学后再复备,不断订正。晚上我常备课、查资料到深夜。冬天寒风刺骨,手脚冻伤,我坚持独自在办公室备课、批改作业。
我始终以“爱”字为核心当老师,尤其关心、爱护留守儿童、随迁子女。学生小梁(化名)因父亲务工下班晚,我就晚上陪他在学校写两小时作业;听说他沉迷游戏、不听管教,我就耐心开导他,更加关注他的学习。最终,小梁顺利考上了大学。
教学反思是成长催化剂
没有名师指导,我就把教学反思当作研究教学的重要方法。无论多忙,每节课结束后,我都会静下心来思考:知识点是否清晰透彻?重难点是否突破?学生的疑点是否解答?……每天晚上,我都要写教后记,记下所疑所困等。这些教后记成了我宝贵的财富,我经常翻阅它,作为备课、辅导的依据。
记得第一次讲数位顺序这个知识点,虽然我反复强调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但板书计数单位时,我却按书写习惯写成了“个、十、百、千”,结果多数学生书写出错。如把“1542”写成了“2451”。发现问题后,我马上补救,但个别学生仍受影响。从此,我把这件事写进教后记,当作反面教材提醒自己。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的难点,对农村学生来说更难。我教的一个班期末考试时,应用题正确率达到95%,这源于我对教学的反思:学生觉得应用题难,一是不了解题型结构,二是不会读题,三是不会推敲题意,也不会用线段图辅助分析。针对这些问题,我先带着学生复习了11种简单应用题,教他们画线段图,让他们熟练掌握每种应用题的结构、算理。讲例题时尽量巧设坡度,由浅入深。做应用题时,我要求学生必须认真读题,找到关键句,画出重点词,标明条件和问题,画出线段图,并让他们讲思考过程、列式依据。曾经“做5题错4题”的学生在考试时,拿起应用题就能很快列式了,这让我更加坚信“教学反思能让课堂更高效”。
三四年反思下来,我的教学水平明显提高,学生说我的课好懂,“清、透、活”也成了我上数学课的特色。
课题研究是成长加速器
我所在的学校地处城乡接合部,多数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缺乏学习方法。
2004年,我被调到初中部教语文。我从激发潜能、培养创新能力、少教多学等方面进行课题研究,最终确定了“少教多学”的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与实施原则。
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常常不知如何有效地学习。我会指出他们学法上的不当之处,给学生介绍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有效学法。“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是河北省广泛开展研究的课题,虽然我不是实验校教师,但我仍积极投身其中,努力探索符合我校学生实际的教学路子。
教师的成长固然需要好的环境支持,但更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和作为。很快我就要退休了,但我还在一如既往地追求课堂教学的变革。让学生们学会学习,学会生存,为他们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基,是一件多么值得全力以赴的事情。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20日 第03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