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2025年求职季正如火如荼地展开。人工智能训练师、碳排放管理员、全媒体运营师、物联网安装调试员……几年前还闻所未闻的新职业,如今成为招聘市场的新势力。面对涌现的新职业,毕业生如何应对?一项调查显示,68.4%的受访毕业生期待结合市场人才需求和新兴职位或行业开展就业指导。
新职业的兴起打破了传统的职业边界,以其灵活性、创新性等,为那些拥有独特兴趣和技能的青年提供了更多选择空间。一个热爱电竞、精通策略的青年可以成为专业的电竞运营师;一个对短视频有敏锐嗅觉的学生可以成长为优秀的直播电商策划。职业的价值不再由单一的社会声望决定,而是由个人兴趣、能力禀赋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匹配度来定义,充分体现了社会进步的包容性与活力。
然而,机遇的另一面是挑战。许多新职业诞生于技术爆炸与商业模式创新的交叉地带,其职业内涵模糊,发展路径不明朗。对于身处校园的学生而言,这些职业具体做什么、核心技能是什么、长期发展前景如何,常常如雾里看花。同时,部分新职业依附于新兴风口产业,其生命周期和稳定性尚未经过完整经济周期的检验,这种不确定性使得毕业生在作出职业决策时难免心生忐忑。
面对这一趋势,高校就业指导服务要主动与时俱进、迭代升级,帮助学生在复杂多变的职业赛道上找准方向、持续成长。
打破校园与产业之间的“无形围墙”,是就业指导升级的关键一步。高校应主动搭建校企合作的桥梁,积极“请进来”,针对性邀请新兴行业的领军企业高管、一线资深从业者,乃至新职业的开创者、推动者走进校园。让他们以产业导师的身份,通过前沿专题讲座解析行业发展趋势,让学生近距离触摸行业脉搏、了解真实职业生态。同时,更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去”,在实践中检验知识、积累经验,打破对职业的模糊认知,建立与产业的直接联结。
深化“因材施教”理念,提供个性化的职业导航服务,是就业指导提质增效的重要保障。学生的性格特质、兴趣爱好、能力优势与职业诉求都存在差异,标准化的指导模式难以满足个体发展需求。高校可借鉴“生涯教练”的理念,为学生配备兼具专业知识与职业指导经验的专职导师,提供贯穿大学全程的深度咨询与长期跟踪辅导。同时,科学运用职业兴趣测评、能力素质评估等专业工具,结合学业成绩、实践经历、竞赛成果等多维度学业大数据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明确自身的优势与短板、兴趣与潜能,进而将个人特质与新兴职业的岗位要求进行更精准的匹配。针对不同学生的职业规划,制定个性化的成长路径建议。
推动课程体系的敏捷迭代,是赋能学生职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就业指导应成为贯穿大学四年教育始终的主线。一方面,要将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前置,从大一新生入学起就融入通识教育与专业课教学,引导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主动梳理本专业的知识图谱,思考所学内容在新兴产业生态中的应用场景、可能位置与核心价值,培养“专业+职业”的联动思维。另一方面,要顺应新职业“技能迭代快、专业边界模糊”的特点,积极发展微专业、职业技能认证课程、跨学科模块课程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在夯实本专业基础的同时,精准补充新职业所需的核心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与职业适应性。(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21日 第03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