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洛阳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深化产教融合 培育经管数智创新人才

发布时间:2025-11-22 作者:冯超 周岩 来源:中国教育报

  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持续加速,社会对经管类人才的能力结构提出了全新要求。这迫切需要高等教育打破学科边界壁垒,解决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数智化转型需求脱节的问题。

  洛阳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立足学校工科背景与本地制造业优势,依托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电子商务、数字经济、市场营销、酒店管理6个经管类本科专业,引入校内智能制造、智能建造、计算机科学等工科优势学科资源,以工科赋能为导向、产教融合为主线,探索地方高校经管类人才的“目标—资源—模式—师资”四维协同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懂管理、会技术、精分析、擅运营”的经管类数智化创新人才。

  坚持目标重构

  锚定产业需求“新航标”

  学院将人才培养目标从“学科理论导向”转向“产业需求导向”,深入河南、上海、浙江等地,走访华为新基建、格力电器、建龙微纳、绿源电动车等30多家智能制造龙头企业,围绕制造企业数智化转型场景的真实商业问题,形成经管类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养需求“画像”。

  学院打破传统专业边界区隔,聚焦“工业数据解读、智能运营优化、数字营销策划”三大核心能力,重构经管类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与课程体系。新版培养方案系统性地将“Python语言程序设计”“工业大数据应用”“智能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数字化运营管理”“智能制造”等课程纳入必修模块,确保工科知识学分占总学分的30%,为培养“会技术、精分析”的经管类数智化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强化资源重组

  筑牢工科赋能“支撑点”

  学院主动打破院系壁垒,对接计算机、智能制造、智能建造等工科优势院系,通过教科研资源重组构建工科赋能的跨学科教育新生态。一是培养方案增设“材料概论”“新能源汽车概论”等工科特色选修课,要求全部经管类专业学生至少选修合格一门才能达到毕业标准。二是联合开发“企业低碳运营管理”“水泥企业仿真实训”等一批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跨学科课程,持续深化相关领域的工程知识素养。三是面向全校开设数字经济微专业,通过“数字化运营管理”“智慧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等课程,真正实现经管理论与工程知识的双向赋能。

  学院充分利用校内国家工程实训中心,为经管类专业开设工程训练领域实训课程。2021年以来筹集专项资金,改造新建了智能决策仿真实验室、工业数据可视化实验室,配套开发了绿色低碳经济与管理虚拟仿真课程群,使学生能够在校园内模拟智能工厂的运营决策,实现了经管理论教学与企业工程实践的无缝对接。

  创新育人模式

  打造产教融合“练兵场”

  学院推行项目驱动的学练赛一体教学模式创新,引入格力电器、中科慧远等制造业数智化龙头企业项目,通过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搭建真实项目实践平台,开展数字企业岗位实习,构建“课程实验—企业项目—学科竞赛”三级实践体系。在第一级“课程实验”中,学生学习使用Python、Tableau等工科工具进行基础数据分析;在第二级“企业项目”中,学生在校企导师的共同指导下,为企业的实际运营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在第三级“学科竞赛”中,学生将前两级的能力融会贯通,在“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国家、省部级赛事中检验专业能力。

  实施“学科竞赛赋能计划”3年以来,经管类专业学生累计获得国家奖项23项、省级奖项56项,发表论文42篇、申请专利8项,参与企业项目转化率达35%,为培养“懂管理、擅运营”的经管类数智化创新人才筑牢实践根基。

  锻造融合师资

  建强协同育人“主力军”

  学院通过内培外引实施“‘三师’工程”,打造包括经管专业教师、工科兼职教师、企业实践导师的跨界融合教学团队。一是“派出去”,选派10名经管专业教师,前往高水平大学进修或合作企业挂职锻炼半年,深入了解技术前沿和产业实际;二是“引进来”,从校内工科学院引进10名工科教师兼职授课,为经管类专业学生系统讲授工程知识;三是“请进来”,聘请20名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企业实践导师,指导经管类专业学生开发企业项目与撰写毕业论文。

  近年来,学院成功组建以“区块链技术与应用”为代表的多个跨学科课程团队,开展常态化联合备课和项目协同攻关,极大地提升了经管类专业任课教师的跨学科教学能力,为“产教融合、四维协同”的人才培养理念落地提供了坚实人才支撑。

  (冯超 周岩)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22日 第03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