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强调“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强化高校青年教师全链条建设”。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既是中华优秀教育传统的凝练,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精神指引。高校青年教师作为促进中国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需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以政治引领铸魂、以师德涵养立根、以教学培训赋能、以学术创新强基、以仁爱文化润心、以弘道使命致远。
以政治引领铸魂,在强国伟业中坚定理想信念。政治属性是教育的三大属性之一,教师队伍建设必须将政治引领贯穿全过程。青年教师传承弘扬教育家精神首先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正确价值观。高校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政治标准贯穿教师队伍建设的全过程,围绕教师队伍建设科学构建教育家精神培育体系,开展系统性、常态化的青年教师培养培训。要制定更加完善的教师政治理论学习、理想信念教育制度,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日常,并将思想政治表现纳入教师入职、聘岗、晋升等考核环节,不断强化青年教师的正确价值导向。
以师德涵养立根,在行为世范中砥砺道德情操。师德师风,是教师职业操守和行为边界的统合性概念。《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将师德师风和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教育课程和教师培养培训全过程。在制度建设层面,相关部门需要及时制定相应发展规划、指导目标,高校对青年教师的师德涵养应在招聘、晋升、评优等全过程细化建设,严格招聘引进,把好入口关,严格考核评价,落实师德第一标准,严格违规惩处,治理师德突出问题。同时,针对现行考核制度下学术学风问题,不同学科应根据实际特点深化教师考核评价改革,给予一定缓冲期、设立教学系列奖,奖励在教学实践一线潜心投入、有一定贡献的教师,激励“大国良师”持续涌现。
以教学培训赋能,在三尺讲台上彰显育人本色。教师以教学为立身之本,教育家精神的培育根植于教学实践的深耕。青年教师传承弘扬教育家精神,必须扎根教学一线,锤炼育人本领,将科学知识、教育理念转化为课堂实践,在传道授业中实现教书育人。高校要构建起系统性、阶梯式教学能力培养体系,助力青年教师成长。通过一对一“师徒结对”模式,让老教师与青年教师形成长期指导关系,老教师从适应教师身份、处理师生关系、开展教学科研等各方面帮助青年教师成长。通过名师工作坊、教育故事分享会等形式,搭建多元交流平台,鼓励资深老教师以自身成长经历诠释教育家精神,激发青年教师职业认同感,并转化为传承弘扬教育家精神的实际行动。
以学术创新强基,在勤学笃行中锤炼躬耕态度。高校青年教师是促进科技创新、教育发展的重要人才资源,也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力量。治学研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时间积累和实践,高校可以从制度保障和榜样引领两个维度,为青年教师营造潜心治学的良好环境。在制度保障方面,完善教师评价考核体系,鼓励基础性、原始性创新,不以发表文章、科研项目数量为唯一指标;全方位创造学术发展条件,完善科研导师制、团队融入机制,加强生活保障,增强青年教师坐冷板凳的勇气和底气。在榜样引领方面,注重发掘中国历史上和现当代教育界体现教育家精神的典范人物、本校名师大家的育人故事,让青年教师在体现出教育家精神的榜样实例学习中,感悟“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精神内涵,激励自身厚积薄发,树立“十年磨一剑”的学术追求。
以仁爱文化润心,在师生相长中厚植教育情怀。爱是教育的灵魂,热爱学生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底色。高校青年教师要实现从“知识传授者”到“成长引路人”的角色升华,青年教师要以“仁爱之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更要在育人过程中收获学生的反馈、积累自身的育人智慧,增强职业获得感和价值感,逐渐形成对教育家精神更加深入的价值认同和行动自觉,进而真正实现教育家精神所倡导的“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育人境界。高校可以把学生全面发展作为评价教师的核心指标,通过建立师生成长档案等机制,引导教师投入更多精力关注学生成长,营造尊师爱生的校园文化氛围。青年教师自身也需保持教育初心,在教学科研工作之余,主动走近学生、理解学生、关爱学生,用真诚付出赢得学生信任和爱戴,建立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结和精神共鸣。
以弘道使命致远,在文明互鉴中拓展全局视野。高校青年教师肩负着培育时代新人的重任,要超越眼前工作的局限,从更高站位理解和建立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认知和责任,拥有“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高校要将实现人的现代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融入教师价值引领体系,促进青年教师充分认识教育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科研评价中增设全球影响力等维度,引导教师关注全球全人类重大课题;在课程建设中注重国际视野等教育内容,促进教师对于全球议题的关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国际理解力和文化包容性。支持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学习借鉴世界先进科技文化,在国际上发出中国声音,以文化自信的姿态参与全球治理,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鼓励青年教师面向国家急需的战略方向开展创新性研究,以教育和学术研究服务人民、服务国家、服务人类共同福祉。教育强国建设急需一支兼具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的“大先生”队伍,教育家精神是驱动青年教师实现自我精进、自我完善的强大力量。
(武慧媛系北京大学医学部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编审,李卓群系该部机关团委书记。本文系2024年度北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重点项目[BJSZ2024ZD01]成果)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27日 第06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