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综合新闻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家庭教育 国际教育 民族教育 思想理论 书香校园
首页>检索页>当前

专访张晓风:中国的孩子需要学中国的表达

发布时间:2018-04-30 作者:亲近母语 来源:点灯人教育

摘 要:2018年4月14日,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女士来到第十四届中国儿童阅读论坛,与点灯人培训师团队一起,带来张晓风经典诵读会。之后,晓风老师做题为《“因为……”和“所以……”——文学中的和生活中的思维模式》的专题演讲。

她轻煦,明润,款款天真

她不忘情于古典而纵身现代

她对故国明月的相思情愫镂心刻骨

她对文学的表述充满对母语的深情

 

2018年4月14日,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女士来到第十四届中国儿童阅读论坛,与点灯人培训师团队一起,带来张晓风经典诵读会。之后,晓风老师做题为《“因为……”和“所以……”——文学中的和生活中的思维模式》的专题演讲。

 

▲ 张晓风老师在第十四届中国儿童阅读论坛上发表演讲

 

“小学的时候,老师经常让我们用的一种造句模式,就是「因为......所以......」。”张晓风老师应主题开场开始了演讲,带领我们观察体会大量文言文、古诗、时文中或显性或隐性存在的“因为……,所以……”的运用。其实每件事情我们常常都是有理由的,这个理由有时候很有道理,有时候又很美,很奇特有趣,或很耐人寻味。但是无论如何,它都是文学里面一个很基本的思维。

以史为例,学伟人思辨法。“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絶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晓风老师援引《战国策?魏书》之言,以此例证因果关系。

以生活为例,看名人思维。在讲座中,晓风老师说了这样一段故事:梁实秋,是中国近代著名文学家,在他晚年的时候,常常有报社、杂志的编辑来找他,说:“梁老,您能不能给我们写点文坛的掌故?比如,您跟鲁迅打笔仗的时候怎么样,跟胡适交流怎么样.......”梁实秋就说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他说:“朋友们都活着呢,我怎么能写人家的事呢?太不够朋友,把人家隐私都挖出来了!”编辑们就说:“有的已经死了,鲁迅和胡适都死了,你可以去写他们。”他死了,就更不该写了,人家都死了,你还去写人家?!”两句话就把这些编辑给堵住了。厚重,是中国人的传统,也就是老一辈所说的厚道。今天的人理应传承。

以诗词歌赋为例,解析十种因果关系。「因为……所以……」的语式表达的是一种因果关系,人类的语言和思维会不知不觉落入这种模式。不过,在中文语言和诗赋中,因果常是“隐藏式的因果”,这种因果关系需要我们自己来体会。晓风老师以王维、陆游、苏轼、朱熹等人的诗歌,解析了“倒装”“隐藏”“推测”“体谅”“感知”等因果关系。

除此之外,通过张爱玲小说《花凋》解析奇怪的因果关系,并告诉现场的老师,因果是可以选择的,做教师的需要教给孩子。

 

▲ 张晓风老师和点灯人培训师团队的诵读会

 

专 访

亲近母语:张老师您好,特别高兴可以有这个机会和您交流。我记得您以前说过南京是您最难忘的城市。

张晓风:对。我在南京读了二年级下学期和三年级上学期。我在大陆的时候受的教育很不完整,不是因为学校不好,而是因为自己家里一直逃难。从南京逃到柳州,后来又去了广州,最后去了台湾。席慕蓉一首诗很有意思,叫《插班生》,说她小时候永远是一个插班生,我小的时候也是插班生。

 

 

 

亲近母语:那个时候的台湾教育是什么样的呢?

张晓风:我去台湾之后念了四到六年级,就是读的一般的国民小学。其实那个时候大家都是外省人,可是有的可能是几百年前迁过去的,他们觉得自己是本省人。当时的一些外省人是空军子弟,空军是进步军种,他们会自己办学校,好处是他们国文程度会比较好。缺点就是他们太属于外省族群,跟本省族群没有融合。我们读国民小学就和本省人比较有来往,我先生就是读的空军子弟学校,他们的学校很奇怪,因为他们很多老师和孩子都是从重庆过去的,所以他们的四川话就是普通话。我自己比较喜欢我受的这个系统的教育,可以看到更多的东西。我就这样读到六年级,那个时候要考初中,晚上要补课,不读书会挨打。然后我就考了四个学校,都考上了,最后选了最好的北一女,也就是台北第一女子中学。但我读了两年就不能读了,因为父亲调任屏东,就是最南部的地方。屏东那边的教育功课压力很小,快乐的乡下城市,对我倒是很适合,本来我只爱读文学的书。学校还教我们种地,一个人分两平方米的地,自己种菜自己吃,很特别,完全是乡下学校,不过也是当地最好的学校。但和以前我对学校的思维完全不同,对我来说还不错,蛮有趣的成长过程。

 

 

 

亲近母语:您后来是去读了中文系,当时读大学的时候就开始写作了吗?在中文系的学习,您收获最大的是什么?

张晓风:对。一般报纸有一个版面是副刊,可以让人投稿。中文系修的科目很广,大体来说分三个部分,一种是离中文系远一点的,比如历史;一种是声韵学,训诂学,文字学。那个时候我其实蛮讨厌这个课程的,因为很枯燥。另外的就是真的文学了,文选或者文学史这一类的。但是现在看来,这些文字声韵学对我来说是很有用的。

 

 

 

亲近母语:我们希望儿童可以有更广阔的阅读,可是有些翻译过来的作品,在语言使用上可能不大符合我们中国自古以来文字的习惯。对这个问题,您怎样看呢?

张晓风:我拿我教我儿子的方式来讲这个问题。我们的家庭太单纯了,爸爸妈妈都教书,一家子都没经过邪恶世面,我们就想,这个小孩长大了怎么办呢,他会不会以为社会就是这样呢,我就去找金庸的书给他看。没想到他看得很入迷,那个时候他小学五、六年级。金庸的书也许不是很伟大的著作,但是他的文字很中国,很流利,而且很好看。他甚至在去美国留学的时候,买了一整套带过去,说想家的时候就看看这些书。那个时候大概是89年,很多留学生也过去了,他们因为金庸的书成了朋友。金庸的书里中国的成分很多。

当时我家里已经有很多别的中国古典作品,其实推荐给他看金庸,并没有打算让他看一辈子,但其实他看了一辈子。现在的孩子真的不大了解中国了。我这次来南京,想找中国梧桐,可是到处都是法国梧桐。我问了很多人,都说不知道什么叫中国梧桐。不是说法国梧桐不好,我只是希望好歹留一点中国梧桐给孩子瞧瞧吧。中国梧桐很奇妙,它的种子长在叶子的侧面。

 

 

 

亲近母语:您说的是对中国文化的情感和认同的问题。现在很多小朋友接触了很多进口的文化。

张晓风:凡是翻译,常常不够本土色彩。中文其实不难,只要跟乡下人多说说话,就知道中文怎么说了。因为反而是城市里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不会好好说中国话。但只要小心注意,其实是可以改的,比如“先生们,女士们”就是不好的句子,很明显就是完全按照英文“Ladies and Gentlemen”翻译过来的。其实中文应该用“各位”,而不是用“们”。

 

 

 

亲近母语:但很多人觉得用“们”念得也很顺口,没有真正去了解中国话应该怎么说。您的散文就非常注意这一点。

张晓风:中文很好,表达意思一点障碍也没有。比如“天下无不是之父母”,难道要写成“天下无不是之父母们”吗?我们的“们”其实有一个表达的方法。所以要有自信,知道我们的语言不会使人误解,我们说了几千年,有这么广大的人口基础,是很清楚的语言。

 

 

 

亲近母语:那您写作的时候是刻意去注意这方面吗?小朋友怎么才能知道自己的表达是不是中国的表达呢?

张晓风:有人请我演讲,我有时候会把余光中先生写的《中文的常态与变态》这篇文章发给人家。我觉得他那篇文章很好,大家都应该参考。不要什么都加一个“们”。当然中文到后期其实也有“们”,比如“你们”“我们”,但是那是很轻的音。做老师的可以把这个教给孩子。

 

 

 

亲近母语:您对于小学生读中国的经典,有没有什么建议呢?

张晓风:我觉得还是要有兴趣,心领神会,这两个是二合一的。有兴趣就会心领神会,心领神会就有兴趣。从前的人在乎背诵,背诵的好处是就算不懂,过了若干年,突然回过味来,才知道那个好处,知道那个道理。那是从前的做法,现在是需要加上兴趣。但是也不需要把以前的方法完全废除。现在的小孩和以前不同,现在的孩子事情也多,背会了也会忘记,所以要学而时习之,比如《论语》,是历久常新的,可以常常复习。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