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综合新闻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家庭教育 国际教育 民族教育 思想理论 书香校园
首页>检索页>当前

少些商业 多些教育

发布时间:2017-06-28 作者:□ 高 鹏 来源:中国教师报

一段时间以来,受商家利益驱动、家长盲目追捧等因素影响,中小学生游学尤其是海外游学在“变质”中不断升温,逐渐从一线城市扩展到二、三线城市,且商业消费水平不断增高。之所以说游学“变质”,就是因为其商业气息越来越浓,其首要的素质教育功能却越来越淡薄。也正是因为一些游学项目的市场化、商业化操作,导致所谓的“业内人士”不断涌现。

市场经济时代,研学旅行引入市场机制,进行一定程度的商业化操作,无可厚非;一定程度市场化、商业化操作的研学旅行活动追求一定的利润,也无可厚非。但问题是,有些人为了追求利润,生生地将研学旅行的商业利益完全凌驾于其人文性质和教育价值之上,致使研学旅行鱼目混珠、“价”不对“货”、游多学少、隐性消费多、安全隐患多等问题层出不穷,也间接影响了区域和学校开展研学旅行的积极性。

如何消除研学旅行活动中业已产生的乱象?首先必须坚持“教育为本”的核心要求,其次必须坚持以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为主导的管理原则,并建立相应的监管和保障机制。2014年7月,教育部、外交部、公安部、国家旅游局四部门联合印发《中小学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对举办者安排活动的教学主题、内容安排、合作机构选择、合同订立、行程安排、行前培训、安全保障等内容提出指导意见。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意见》,强调规范研学旅行组织管理,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要探索制定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规程,做到“活动有方案,行前有备案,应急有预案”。但上述《指南》和《意见》缺乏对研学旅行项目明确的监督标准,对委托企业或机构的资质考核没有具体的规定,对各个利益相关方的权责更没有细致要求。一旦组织者偏离初衷要求,以盈利为目的,研学旅行的质量自然无法得到保障。

所以,减少研学旅行的商业气息,提高其准入门槛,坚决淘汰资质差、问题多的委托企业或机构及其从业者,对于切实提升研学旅行教育功能的针对性、实效性就显得势在必行。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宿迁中学)

《中国教师报》2017年06月28日第10版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