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综合新闻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家庭教育 国际教育 民族教育 思想理论 书香校园
首页>检索页>当前

通讯员的“登”与“攀”

发布时间:2017-07-12 作者:□吴其林 来源:中国教师报

2008年,身为乡镇教研员的我借调到区教育局机关从事教育新闻宣传工作,一晃就是九个年头。从写总结、汇报到有“豆腐块”之类的新闻见诸报端,每每便会心生欢喜。稿件从《莱芜日报》到《山东教育》,再到《中国教师报》《中国教育报》,每年刊发几十篇新闻稿件,我也因此有了通讯员的称谓,这既让我有了责任也收获了成长。“学着写” “养习惯” “勤动笔”是我这个基层教育通讯员的“登”“攀”之路。

    学着写,心怀敬畏架“桥梁”

提及宣传报道,有人会有这样的“偏见”:不是将其视为“吹牛”就是当作工作的附庸。我平时喜欢读读写写,怀着“既要爱岗敬业又要总结输出”的工作信念,不断总结采访报道经验,把每一次写作当作新起点、新挑战。从事这份工作时间越长,越深感通讯员的责任重大,一个地区的教育形象、办学信誉要通过通讯员的笔上通下达、展示交流。

我常常想,宣传工作虽然不是我的本行,但既然从事了这份工作,就要学着写,用暖心的文字记录与教育相关的人和事,这是对教育工作者的一种肯定,更是对师生的一种尊重。平时,我注重总结常规教学的“名堂”,提炼课改实践的“规律”,从身边人与身边事里发掘“典型”,为教育主动“发声”,让家长和社会各界知道教育做了哪些事情,推行了什么举措,学校有什么特色,取得了哪些成绩,并及时发出主流信息回应家长与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解除认识误区,在无形中架起沟通的“桥梁”。

    养习惯,多多益善写“春秋”

通讯员只有养成多写稿、多投送、多反思、多改进的习惯,才能把教育新闻越写越好,我将其归结为“五多”:

多浏览。我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登录人民网、中国教育新闻网等网站,打开《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电子版,读消息、读评论、读通讯,留意好的文稿阅读并摘抄,了解教育政策,学习教育新闻写作方法。

多汇总。区里每年召开许多次会议、举办许多场活动,每当此时我都忙着记录、汇总,有现场写现场,有活动写活动,有想法写想法,及时归纳、整理出新闻稿件并上传到区教育局网站。

多搜寻。文字宣传工作者拥有获取“信息”与素材的便利,我从中搜寻有报道价值的信息为教育鼓与呼。如学校的某种做法,区域的一项举措,我会像“打太极”一样将其转化为“信息源”与“新闻点”,与基层学校或当事人联系,寻访具体事例,两相结合创作出有骨架、有内容的新闻稿,我将其称为“素材转化法”。2013年,我为了帮助领导起草讲话稿翻阅资料,发现一所村小的中医课程做得很好,随后与学校取得联系入校调研,以《小学校里的“大中医”》为题成文,在《中国教师报》发表。

多投送。及时向报刊、网站投送自己的稿件,抱着写即总结、写即提高、写即成长的心态,坚持写、坚持投。

多修改。凡是自己写出的宣传稿要多读多改,特别是涉及职务、姓名、重点内容等让领导审阅把关,多请教、多征集、多校对,确保准确无误,及时高效。

    勤动笔,心中有爱肯登攀

宣传工作者理应常写稿、多写稿。为此我每天记日记,既为梳理工作也为消除写作的“怵”。文字工作者生活枯燥,心生厌倦在所难免,每每此时我就写散文、随笔,抚慰自己的情绪,为写作应急性文字材料做缓冲。

在新闻宣传上,我也借助各类媒体平台,实现从逼着写到主动写的转变。9年间,我先后成为《莱芜日报》《山东教育》《大众日报》《中国教师报》《中国教育报》的通讯员、特约通讯员,经常参加专业培训,与记者交流采访写作经验和技能,有时也参与实习性编辑、记者工作,主动投稿、参与征稿、应约写稿,借助这样的平台不断成长。

庆幸的是,自2011年起,我先后有《“立体德育”托起“心灵高度”》《青山小学赋》《徐淑芹:用笨法子念好教学经》《从教数学到玩数学》等文章在《中国教师报》刊发。600余篇教育消息、通讯先后在各级新闻媒体发表,80余篇文章在省级以上教育专业报刊发表。目前,我已累计写教育博客日志近500篇60余万字,用走心的文字传递教育的“好声音”。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教育局)

《中国教师报》2017年07月12日第11版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