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综合新闻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家庭教育 国际教育 民族教育 思想理论 书香校园
首页>检索页>当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学习性目标,还是生成性目标(五)

发布时间:2017-08-16 作者:□本期主持 孙和保 来源:中国教师报

    “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提出,其要义在于强调教学的育人功能。在现实教学中,不少教师直接将之当作教学目标,比如把教学目标定位在“理解文本中作者的思想情感,体会作者对待事物的态度,领悟作品中所蕴含的价值观”。

    对此,有观点认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一个生成性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是文本的,也不是指作者的,而是让教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断涵养、丰富学生健康向上的情感,不断优化提升学生对待学习、对待生活、对待人生的正确态度,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那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究竟是不是单一的教学目标?究竟是学习性目标,还是生成性目标?

    重新认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维目标,不是互不相关的三个方面,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一个共生体。试想:没有“知识与技能”,学什么?没有“过程与方法”,怎样学?没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的动力又来自哪里?

新课标研制专家组核心成员、数学特级教师吴正宪认为,让学生想学、乐学、积极主动地学,就是最大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她说:“我的教学成功经验可概括为三句话:千方百计让学生喜欢我(教师),千方百计让学生喜欢我的课(课堂),千方百计让学生喜欢数学(学科)。”所以,不能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狭义地理解为“德育”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源自何处?一是文本(作者),二是教师,三是学生个体与同伴之间。长期以来,教师大都关注文本所蕴含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忽视了课堂教学的主导、主体——教师、学生。教师是课堂教学第一资源,其作为“人师”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自然是最好的心教、身教与言教。而学生也非一张白纸,他们除自身拥有“三观”之外,对文本、人生、社会有自己的认识与见解。因此,重视教师的育人功能与学生的自育、互育功能,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落地生根的两大生长点。

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更是一场生命的交融与智慧的碰撞。固然,文本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生弄不明白的背景下,需要教师的启发、点拨与引导,然而绝不是直白地“告诉”!它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去发现、去体验、去领会、去感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落实,是一个生成与内化的过程,是从“文”中走到心中,而不是从“标”中找到文中。前者经历心灵成长的过程,后者则是考据与印证。

严格意义上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育目的,而非单纯的教学目标。立德树人的着力点、核心素养的主要抓手也在于此。所以,只有更加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育,才能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

(河南省新安县教师进修学校 夏书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是孤立的

新课标强调知识学习过程、能力培养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过程的统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是通过知识的学习与探究过程完成的;从过程与方法目标来看,任何学习过程都是一个获取知识的过程,提高能力的过程,也是一个情感的体验过程,人格的构建过程。忽略了过程与方法,许多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无法得到充分的展现和培养;从知识与能力目标来看,知识的把握、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习过程的实践与体验,离不开科学方法的指导与运用,更离不开积极情感态度的指引与参与。

三维目标是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必须有机地渗透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使其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山东省肥城市桃园镇中心小学 付华丽)

《中国教师报》2017年08月16日第7版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