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综合新闻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家庭教育 国际教育 民族教育 思想理论 书香校园
首页>检索页>当前

商都:因课改而觉醒

发布时间:2017-09-20 作者:□ 本报记者 白宏太 来源:中国教师报

在乌兰察布市,各个区域在推进课改的进程中各有“高招”,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课改推进策略,对于有志于课改的区域来说,实为不可多得的借鉴样本。

内蒙古商都县教育局副局长张志义还记得,几年前,商都县教育局局长贾益顶上任第二天,就把他叫到办公室,一番促膝长谈。

“老贾当时说了两件事,一是要举行全县中小学生运动会,此前已经多年没开过了;二是一定要进行课改,只有课改才能改变师生的精神面貌。”张志义说,两人谈得很投机,许多想法不谋而合。

有了这样的“改革派”领导,在乌兰察布市课改实验中,商都课改行动显得更为自主和自发。

时至今日,在商都,越来越多的学校把课改当成自觉选择,在唤醒教师职业幸福的同时,也让越来越多的学生找回学习的快乐和成长的自信。

    “殊途同归”的选择

对于校长李季云来说,商都县实验小学走上课改之路,实属“穷则思变”。

实验小学地处商都旧城区,学生多为留守儿童或单亲子女。学校教师队伍老化严重,平均年龄55岁。

面对这样的窘境,李季云苦苦寻求着发展突破口。

2014年,机会来了。这一年,县里先后组织4批校长和教师,共计500多人次到国内课改名校考察,李季云第一批报名参加,后来又陆续送出去23位教师。“走进人家的课堂,看着学生阳光、自信的神情,心想这就是我理想中的学生。”李季云很羡慕。

第二年,乌兰察布市课改大幕拉开,当许多人还在观望时,李季云毫不犹豫地加入进来,让学校成了全县3所实验校之一。3位数学教师自告奋勇地成为“探路者”,尝试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那一年,李季云几乎每天都沉潜在课堂里,一年听了100多节课。看到校长这么用心,一些教师也悄悄加入课改行列。

难以置信的是,不到一年时间,学校在当年全县教学抽测中居然名列前茅。而最让李季云惊喜的是,连一些年近花甲的老教师也主动开始课改。

与实验小学不同,商都县世纪小学的课改更像是一次“自我挑战”。

世纪小学地处新城区,是全县最好的小学之一,每年招生时,家长凌晨就在校门口排起长队。

尽管没有生存压力,但校长李雪雁目睹全市火热的课改态势,还是下定决心,启动课改。面对人们的不理解,她亲自给家长开讲座,解读课改理念,打消他们的疑虑。

实践是最好的证明。自课改以来,世纪小学的教学质量仍保持平稳。但李雪雁看到,学生们的课堂表现更精彩了,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了。

如今在商都,校长们纷纷要求实施课改。他们发现,课改已经成了“共同语言”。正如李季云所言,“自从实施课改,县教育局领导和教研专家来学校的次数多了,我们说话也更有底气了”。

    被“重新发现”的教师

在世纪小学,数学教师刘建勋是首批课改实验教师之一,课改以来教学成绩十分优异,学生们亲切地称她“刘妈妈”。

“实际上,在传统课堂里,我一点都不算突出。”刘建勋坦言,过去内向、安静的她最怕有人听课,即便是备好的课,讲课过程中也常因怯场而卡壳。

为此,对于课改提出的“学生多讲,教师少讲”理念,刘建勋由衷地认同,“在这样的课堂上,不是看教师讲得多好,而是要看你的学生是否优秀”。

就这样,原本不起眼的刘建勋得以脱颖而出,她的潜在优势也得到了发挥。一直重视学生习惯养成的她,在班级小组建设中得心应手,学生责任感强,善于合作。她喜欢和学生一起学习,分享工作的喜怒哀乐,用真诚赢得学生的爱戴。

看得出,因为课改,教师在转变职业角色的同时,也重新认识自我、发现自我。

商都一中教师张彥青是一名传统课堂下的“好老师”,带出的班级成绩优异,但她觉得有些缺憾,因为她爱数落人,学生对她“敬而远之”。

带着这样的反思,张彥青进入课改,渐渐认识到,“教学中最重要的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如何让学生会学、乐学、创学”。为此,如今的她特别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

上学期,临近学生毕业前,张彥青生病住院了。让她感动的是,她的班级依旧秩序井然,学生们更加用心学习。每天晚上,学生们纷纷在微信里发来问候,汇报学习生活情况,倾诉对老师的思念。

“工作多年,我第一次体验到强烈的职业幸福感。”张彥青动情地说。

对此,商都三中教师郝玉霞深有同感:“过去的我经常挤占其他课时,因为讲得太多,一度患了咽炎,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现在学生动起来了,自主学习能力强了,我也感觉更轻松了。”

像她们一样,更多教师在课改中获得了新生。但毫无疑问,最终的受益者是这里的每一个孩子。

    为了“沉默的大多数”

“在学习小组里,大家一起解决问题,我的课堂我做主。”学生燕凯丰说。

“我上课更专心了,感觉学习很有乐趣。”学生高策说。

“我变得更有信心,课堂上敢于表达,不怕出错。”学生辛丽说。

采访中,走进每一所学校,都能听到学生们落落大方地说出自己的感受。

但过去可不是这样,传统课堂下,教师在台上讲得滔滔不绝,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是教学常态。教师眼里只有少数学生,于是其他学生就成了沉默的大多数。

课改,在改变课堂教学方式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教师对学生的态度。

在实验小学教师徐彩霞的班里,有个叫小娜的自闭症女孩,过去在班里从不说话。徐彩霞怎么督促引导,都无济于事。学生们也都忽视了小娜的存在。

课改以后,师生们对小娜的态度慢慢变了。在小组里、课堂上,只要发现小娜的一点长处,大家都不吝表扬。终于有一天,在课堂上,小娜羞涩地开口了。

几年过去了,如今的小娜即便面对外来的客人,也能大胆、流畅地展示自己。

“学生的变化,启示我更加关注每一个学生。不知不觉中,我的心态也变年轻了,幸福感更强了。”徐彩霞感慨地说。

显然,只有教师眼里有了学生,课改才会成为他们自觉而坚定的选择。

商都县大黑沙镇中心小学,只有162个学生、11名任课教师。就在去年,这所学校也启动了课改。

与城镇学校相比,这里的课改更加艰难。“一个班只有十几个学生,学生都是留守儿童,基础更差,每个人的程度都不一样。”教师武瑞清说。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如何进行前置学习?如何分组、分层?如何落实教学流程?一系列问题扑面而来。

即便如此,武瑞清也没有放弃,她和同事们因地制宜地想出许多新办法。学生无法在家完成导学案,就由教师在学校带着学。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完不成,他们就延长到两节课,减少教学内容。

“在这样的乡村学校,如果不让学生了解新的教学方式,他们与城市学生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武瑞清说。

让乡村孩子享受和城市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这或许就是课改的深层意义。

因此,即便课改过程中遇到各种困难,商都人依旧态度坚决。“下一步,我们将通过师德建设和制度建设,抓好教师的学习,抓好校本研训,抓好督导检查,把课改之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贾益顶说。

《中国教师报》2017年09月20日第3版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