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综合新闻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家庭教育 国际教育 民族教育 思想理论 书香校园
首页>检索页>当前

这个时代需要诗

——第一届中国教师诗词对联大赛侧记

发布时间:2017-09-27 作者:□ 本报记者 金 锐 来源:中国教师报

中国是诗的国度,每个人的生活中、生命中都有诗。即使撇开那些附着功用,诗的本质也让人怦然心动——诗是美的,每个人血液中都流淌着美。学诗,就是唤醒这种美,只有先唤醒这种美,才能真正走进诗的世界,才能进一步去探讨——如何对话先民,如何涵养身心,如何增进底蕴,如何传承文化。

当我们尚在徘徊时,许多时候,第一个将我们引入这个世界的,是老师,是教育的力量。由此,想到几位老师的故事,关于传统文化、关于古典文学,有目睹的,也有耳闻的。

湖北省监利一中的刘顺阶老师,一直有一份对传统文化的挚爱。他每天安排学生阅读、写作,批改他们创作的诗词对联,还把学生的作品结集出版。刘顺阶老师已于数年前过世,他病重期间一直很乐观,对死生没有什么执念,却对挚爱的诗词对联放不下,于是向学生、朋友征集挽诗挽联作品,出版了一本《生挽集》。我想,这份豁达与淡泊,应与他几十年的传统文化修养颇有关系。

辽宁省辽阳市的韩宗敏、韩宗英姐妹,从小就在父亲的影响下学习诗词。毕业后,姐姐去了市里最好的中学,妹妹则留守一所贫困的农村学校。殊途同归,姐妹俩都走上了诗词教学的道路——妹妹韩宗英七八年前就在农村学校成立“竹芽诗社”,教孩子们读诗、写诗,举办各种诗词活动,定期出版校园诗词刊物;姐姐韩宗敏的诗词教学仅仅开展一年多,却取得了喜人的成效,许多学生的作品广受好评。她们少年时,心中埋下了一颗诗词的种子;十几年后,她们也在学生心中埋下了这颗种子。

山西省康杰中学的张丽娟老师,上课温文尔雅、娓娓道来,给人一种审美上的享受。而她最大的特点,就是课堂上充满了“诗”,她甚至“胆敢”在公开课上让从未写过诗词的学生尝试创作。此外,她还在学校开设“诗词读写”课程,系统地引导学生读诗、背诗、写诗。张丽娟正式学写诗词不过数年时间,但她笔下自有一种灵动的美,这种美也不断流淌在她的课堂之中。

这样的故事太多,这样的老师也太多,他们在教学一线,默默地坚守并传承着心中那份对传统文化的执着和热爱,不涉名利,不求闻达。然而,教育领域对这类教师的关注太少,也很少为他们提供展示的舞台。因此,中国教师报主办了第一届“中国教师诗词对联大赛”,呼吁教育领域关注古典文学教学,也希望以古典文学为切入口推进传统文化建设。

比赛选择屈原沉江日为开始时间,孔子生辰前后公布结果,也算是对先贤们的致敬。原本的确有些惴惴不安——古典文学凋零的今天,举办这样的大赛是否有些不合时宜?中小学一线教师们,能写诗词对联并愿意参赛的,会有多少呢?比赛的实际情况却出乎意料,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千件作品,其中有大量文辞华美、技巧娴熟、思想深邃、境界超拔之作。参赛作者中,语文老师只占一部分,数学、物理、英语、音乐、美术、体育……各学科百花齐放。看来,文学已经融入许多人的生活,就等待一个绽放的机会。

毫无疑问,诗是一种文学。我们要让学生明白的,不仅有基本的规则和技巧,更要涉及文字、审美、思想、胸怀、视野、情感等一系列内容,这已远不是一两节课所能解决,古人云“功夫在诗外”,诚不我欺。我们还要警惕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现象——有些学校急于出成果,却忽视了循序渐进的教育教学规律;有些学校迫切想看到学生拿奖,扼杀了他们自由、天真的心灵;有些学校则不辨黑白,让大量披着国学外衣实则别有用心的人士进入校园……

诗不是寂寞的,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诗,诗也可以表达这个时代的生活和思考;但是诗也是寂寞的,要沉下一颗心来,用真诚、纯净、内敛对抗外界的纷争扰攘,“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字空”。

这一切的原点在于教师,一个有诗心的教师,带给学生的将是一个诗的世界,从这个原点出发,走向阡陌纵横、道路通达。

《中国教师报》2017年09月27日第16版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