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综合新闻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家庭教育 国际教育 民族教育 思想理论 书香校园
首页>检索页>当前

学习,从倾听同伴开始

发布时间:2017-10-11 作者:□ 郭建珍 来源:中国教师报

为了实践“学习共同体”课堂,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天,我就给学生说明了倾听的重要性,并讲解了倾听的技巧。毕竟是六年级学生,做了几次专项倾听练习后我发现,学生的“听力”似乎有了提高。

然而,在执教课文《郑成功》一课时我发现,学生的“听力”并不如我想象中的那般好。课上,我先不急着讲解课文,而是让学生合上书本,说说自己预习的收获。静静地等待了1分钟后,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举起了手。

学生小潘说:“通过预习,我了解到郑成功是福建省南安县人,同时我还知道‘负隅顽抗’这个词语的意思是依仗某种条件作拼死抵抗。”小潘坐在教室的后排,我站在讲台上听得清清楚楚,但此时却发现许多学生表情木然,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

于是,我随即问学生:“刚刚小潘的发言,你们听清楚了吗?谁来重复一下她的发言?”许多学生一下子紧张起来,皱着眉头,似乎在努力回想刚刚小潘说了什么。等了一会儿后,全班59名学生中仅有5人举起了手。显然,大多数学生对小潘的发言是听而不闻的。

学生究竟是倾听能力不行,还是压根儿就没有倾听同伴的发言?无论是什么情况导致的不倾听,都不禁让我感到一阵担忧,因为传统语文教学不正是靠着少数“优秀”学生的精彩发言,一步步推动教学流程吗?如果那些“沉默的大多数”在课堂上既不能自主探索,也不能倾听同伴的发言,那如何才能保障他们的学习效果呢?难怪许多语文教师“话”多——重复优秀学生的精彩发言,不断总结学习的要点。因为只有这样反复灌输,才能让大多数学生掌握重点知识。

为什么学生对同伴的发言置若罔闻?恐怕还是因为学生在主观意识上不愿意倾听同伴,而这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无关系。

首先,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是绝对的权威,教师的话语被奉若真理。学生习惯地认为,课堂上应该只听教师的讲授,而没有向同伴学习的意识。所以,学生会从心理上忽略同伴的发言,自然就不会专心倾听同伴的发言。教师的主观意识里,也会更关注学生是否在倾听自己的发言,而很少会关注学生是否在倾听同伴的发言。

其次,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以教材为中心,从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出发设计教学环节,会忽略了学生真实的学习困难和学习需求。许多时候,与其说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不如说学生在回答教师设计的一个个问题,以配合教师完成教学流程。所以,课堂的对话是单一的,只是个别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学生与学生之间因为没有了对话的必要,也就无从建立相互倾听的关系了。

最后,传统的课堂上,教师不会把学困生作为指导学习的重要对象,这里更像是优秀学生展示自我的“竞技场”。“学困生”在一次次被边缘化后,逐渐丧失了学习的动力和信心,也就没有了课堂参与的兴趣和热情。没有了学习动力、被边缘化的学生,还会愿意倾听同伴的发言吗?可悲的是,随着年级的升高,被边缘化的学生越来越多……

怎样才能打破这样的局面呢?我想,教师除了告诉学生要“倾听同伴”,强调“倾听同伴”的重要性外,还要从根本上努力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改变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

东京大学教授佐藤学耗费数十年精力,创建了以学习为中心的学习共同体课堂理论。他认为,教室中的学习是通过与对象世界(事物、教材)的相遇和对话,与教师、伙伴的相遇和对话,与自身的相遇和对话来实现的。

因此,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摒弃以“优秀学生”串联整个课堂教学流程的局面,应该把边缘化的儿童、“不懂”的儿童作为课堂沟通的中心来对待,真正做到“顺学而导”,让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倾听、彼此串联,共同与未知的世界对话。

在学习共同体的课堂上,每个学生的学习权利都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关照和保障。只有当每个孩子的学习权利得到保障时,他们才能把“同学”视为学习的同伴,才能有意识、饶有兴致地倾听同伴,与同伴对话,才能真正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第二实验小学)

《中国教师报》2017年10月11日第5版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