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综合新闻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家庭教育 国际教育 民族教育 思想理论 书香校园
首页>检索页>当前

一段时间以来,我国教育中存在着重智育轻美育的现象。并且,在美育中,一些学校也将其窄化为术科教育,重技巧轻素养、重知识轻养成、重少数轻全体、重比赛轻普及等问题,还较为突出。如何做好美育工作,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人文情怀,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关于美育的看法和观点,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在他看来,美育不仅是与学校教育相联系的,还与一个人的终身幸福相联系。

柳斌:美育应该伴随人的一生

发布时间:2017-10-11 作者:□ 杨瑞敏 来源:中国教师报

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离不开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加强美育,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美育给予了高度关注:要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从事美育工作的教师来说,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为了更好地理解美育的内涵,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我们专门邀请长期主管基础教育、师范教育和艺术教育的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请他谈谈对此主题的看法。

    美育是通过审美手段,影响人的心灵

问:在您看来,美育的内涵是什么?

柳斌:美育,就是对学生进行审美的教育以及审美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概括地说,美育是运用艺术美(如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自然美(如写生、摄影)以及生活美(如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人和事),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只要我们通过有意识地引导,使学生能够感受这些美好的事物,就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当然,审美不仅仅是观念问题,还要通过感知产生体验。同时,美具有鉴赏的价值,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美到底体现在什么地方。在感知美、鉴赏美的基础上,最终要培养学生追求和创造美好事物的能力。学生把这种美好的感受迁移到自己的事业中去创造美,这才是我们最重要的目标。

问:您怎样认识美育是我国教育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柳斌:美育从来都是教育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教育方针中有没有提美育,它从来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比如你让学生读一篇课文,你得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让他读这篇课文。因为这篇课文好,为什么好?这就有审美的观念在里面。教育过程客观上离不开美育。不通过美育,教育是无法进行的。我国自古以来就很重视美育,孔子是我们国家私立教育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先师。《论语》第一章第一句话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个“乐”就包含美育的概念,就是一种喜悦的精神状态。孔子认为,这种精神状态是从学习中得来的,这本身就是一种美。孔子教育学生是从《诗经》开始的,他教育学生要学诗、学礼、学乐,无论是诗、礼还是乐,都包含着美育因素。远在周朝时代,周公制礼作乐,目的就是为了化民。可见诗、礼、乐都是当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教育从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后,就包含着美育。现在,我们对美育的重要性应该有更深刻的理解,要有更高的要求,要更加自觉地运用美育手段培养人和化育人。

问:您如何理解艺术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柳斌:美育和德育、智育、体育一样,是我们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的特殊作用是德育、智育、体育所不能替代的。主要体现在通过审美的手段,影响人的心灵,并由此影响人的思想、感情、意志,乃至理想、奋斗目标和做人的价值追求等。教育要以理服人,不是以力服人,但仅仅以理服人是不够的,还必须以情动人,实际上整个教育都建立在以情动人的基础上。如果没有感情方面的联系,想做到以理服人是很困难的。有些教师讲的道理可能是对的,但由于与学生处于感情对立的状态,其教育收效往往甚微。

有一位学者曾说:我们可以通过技术来改变世界,但是我们只能在感动之中才能改变自己。我觉得这句话讲得很好,讲出了美育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为什么不可替代?因为人的内心世界问题,不是用知识也不是用技术能解决的问题。改变世界可以靠技术、物质的力量,但是要改变人的内心世界,只能靠情感、精神的力量。现在的中小学生一天到晚只是沉浸在知识、作业、考试之中,就产生了许多因为心理诉求、情感诉求和审美诉求得不到满足而出现的心理问题。

一个人的发展,不能只是知识的发展,也不能只是道德和体质的发展,还要有情感的化育和培养以及情绪的熏陶。所以只有把美育包含进去,才能形成比较完全或是完善的教育。

    美育、艺术教育,仍然是教育中最薄弱环节

问:近年来,我国美育日益受到重视,学校艺术教育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美育、艺术教育仍然是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您认为最主要和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柳斌:我认为,在加强美育、艺术教育方面,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目前,影响美育、艺术教育在教育中地位的落实,主要还是育人的观念问题。所以,首先要转变育人观念。现在,社会进入一个转型期,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觉得知识和分数是最重要的。现在有一种说法叫“知识决定命运”“大学本科才是人生的起跑线”,由此可见高学历的竞争十分激烈。过了大学本科这个起跑线,还有硕士、博士、博士后,还有出国留学。这些观念是相当功利、片面的,也是相当浮躁、很不理性的。然而,这样的观念却成为社会的主流倾向,形成了令人非常头痛的社会问题——应试倾向。这样的倾向,对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都造成了重大的冲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德育却常常不到位。体育和美育更是常常被边缘化,根本原因还是社会就业竞争太激烈。这种观念的形成,也与在观念意识上对工作尊卑贵贱的看法有关。所以,要加强德育、体育和美育,首先要解决育人的观念问题,同时还要改革我们的考试制度。现在的考试,主要还是考有关知识的课程,即所谓的“主科”。音乐、美术等一些同样重要的科目,因为不考试,一些学校的领导就不重视,教师不认真教,学生不好好学。所以要改革考试制度,大力推进综合素质评价,否则要改变现状是很困难的。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艺术教育应该得到进一步发展。目前,有两个实际问题需要解决:一是要加大艺术教育的投入。艺术教育是长期以来的一个薄弱环节,目前解决完善场地建设,增添音、体、美器材、音像资料及设施、设备是当务之急。这些是加强艺术教育的物质基础,政府应加大投入。二是应该将艺术教育纳入教育预算,使每所学校的教育开支都有音、体、美的经费,并由国家财政予以保障。三是要加强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以前,中师培养教师的制度是一种很成功的模式,中师生是一主一辅、一专多能的,培养出来的学生很受欢迎。现在的问题在于许多学校没有艺术教师,尤其是中等师范被取消后,小学的艺术教师受到很大的影响。

问:关于美育的作用,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看待?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美育的地位问题?

柳斌:由于我国《宪法》里写的是品德、智力、体质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后来就简化成“德、智、体”。在讨论修订《义务教育法》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们多次提出应该表述为“德、智、体、美”。我认为,美育确实应当写入其中,即使由于一些不同理解暂时不能写入,法律的修改过程中也是会补充进去的。这只是协调过程中的问题,不会影响美育自身的定位和其科学发展的规律性。

确实,“德、智、体、美”的提法并不是现在才有的,历史上对教育很有研究的一些权威人士就已经提出过。最先提出“体、智、德、美”的是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然后是北大首任校长蔡元培。这些提法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我们应该继承这种传统,这是对人的全面发展比较科学的理解和概括。我国1986年颁布《义务教育法》时,我担任中小学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在编写义务教育教学大纲、课程教材过程中,尽管当时教育方针里没有写美育,但我还是和许多专家、学者一致提出,要在教材、教学大纲中把美育写进去。所以,当时中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教材和教学大纲里都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表述。

至于如何在领导干部中取得共识,我认为,在目前的情况下,要加强对教育领导干部的培训。在国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时,许多专家提出要加强对教育领导干部的培训,建议各级党校和行政干部学校在培训干部时要专门讲美育,讲审美的重要性及审美教育怎样开展,这是很重要的。因为,只有重视美育的观念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共识,才能把美育落到实处。

    美育不仅是学校教育之需,更是人终身发展之要

问:您曾说过,您赞成曹禺先生说过的一句话:“美育不仅是人读书时的必修课,它应该伴随人的一生。”您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柳斌:我觉得,要谈对这句话含义的理解可以引用贝多芬的一句话。他曾说:“如果天堂里没有音乐,我情愿下地狱。”这就说明美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需要,还是人终身发展的需要。因为每个人都愿意自己生活得美好,生活得幸福。中小学生在校学习正是为了今后能够生活得美好和幸福,美育不仅是与学校教育相联系的,还与学校后的生活相联系,与一个人的终身幸福相联系。美好生活除了物质条件的充裕之外,更重要的是心情愉快、舒畅和内心和谐舒适。这些积极的情绪体验是与审美密切相关的。当我们关起门窗度过一个寒冬后,一到春天就迫切地想到公园里去走走;小草刚长出来,你就赞赏它的翠绿;桃花刚盛开,你就赶快去拍照,这都是心灵需要的表现。美是无处不在的,我们所缺乏的是欣赏美的眼睛和心灵。所以,从小就培养审美能力很重要,审美能力的强弱关键在从小培养。其实每个人都有审美的潜能,只是要看这个能力是否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发挥。审美能力的强弱与一个人的幸福指数密切相连。从事艺术工作的人经常与美接触,不论是声音的还是视觉的,都能使人内心愉悦。内心愉悦就有助于长寿,这对于一个人的幸福是最重要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更应该看到美育的重要性。美育还关系到一个人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这从钱学森那里就能得到证实。钱学森说,他的成就得益于他的夫人——蒋英的帮助。当他在科技工作中有些问题想不出很苦恼时,他的夫人提醒他听听音乐、看看画或者唱唱歌,他感到从中受益很大。钱学森说,科研是抽象思维,艺术是形象思维。当抽象思维遇到阻碍、问题想不通时,来一点形象思维的艺术享受,突然思路就开阔了。所以,钱学森认为,他在科学研究时常常从艺术中受到启发,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结合,提高了思维的品质。这就更形象地说明,艺术对人一生的重要性。

问:您对开展艺术教育活动十分关心和重视。在20世纪90年代艺术教育起步之初,开展艺术教育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还没有被更多人所理解的情况下,您积极提倡、大力支持举办全国中小学生和大学生文艺会演等活动。您对开展这些活动的必要性及其重要意义是如何理解的?

柳斌:学校艺术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教授学生有关艺术方面的知识,这是很重要的。但只有理性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让学生参与艺术实践活动。我之所以重视艺术教育活动,就是因为只有让学生参与活动和实践,学生才能有直接的体验,进而形成情感。情绪体验和情感升华更多要从艺术活动实践中来。所以,艺术教育不能只是坐而论道,不能靠单纯灌输,如果不开展艺术活动,就不能更好地推动艺术教育。现在回头看,当时开展的那些艺术活动,无论对学校或对社会都有很好的影响;同时对参与其中的学生甚至家长和教师,都是一种很好的实践锻炼和精神享受。

(作者系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原副司长)

柳斌 原国家教委副主任,长期主管基础教育、师范教育和艺术教育。他在任期间,倾尽全力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深刻理解、高度重视美育和艺术教育在育人中的重要意义及其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代表作有《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加强艺术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重视和加强中小学的审美教育》等。

    •重视美育,加强美育,这是当前中小学教育工作的一个大课题。只要我们加以扶植和正确引导,一定会激发出千万青少年知美、爱美、创造美的巨大热情。

    •要使美育在广大城乡真正开展起来,还需要做许多艰苦细致的工作。

    •我们在德育中进行美好的理想、高尚的情操的教育;在智育中进行美学知识的教育;在体育中进行健康的体魄与形体美的教育;在中小学开设音乐、美术等课程。

    •美育的特殊性质,在于通过审美活动来教育学生。这种教育不是靠讲道理、靠逻辑的力量来说服人,而是靠形象,靠感情的力量来感染人。

    •美育不能代替德育,但是,不讲美育,德育也不会充实和完善。

    •要为青少年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打基础,为他们到社会上做人打基础,离开了德育、智育、体育是不行的,离开了美育也是不行的。

    •美育能培养人的高尚情操,鼓舞人去为创造一切美好的事物奋斗。

《中国教师报》2017年10月11日第14版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