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综合新闻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家庭教育 国际教育 民族教育 思想理论 书香校园
首页>检索页>当前

一朵花开在时光里

发布时间:2017-10-11 作者:□ 阮莉萍 来源:中国教师报

我常常对学生说:“人,要想区别于其他生物,活得更像一个真正的人,就要有丰富优美的心灵世界。”在茫茫人海中匆匆奔走,诗词就是一朵在我心中常开不败的花,芬芳着我的生命旅程。

初二那年,教我们语文的苏老师非常喜欢诗词,常在黑板上龙飞凤舞地抄上一首。苏老师没秀过自己的诗词,但当时隔壁班上有个会写诗词的才子,书法也极有功底。有一次,我和同学去围观他们班墙上贴出来的诗词,那就是苏老师家公子的作品啊!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也偶尔开始写诗。记得校园里有株极高大的苦楝树,总是开一树烂漫的紫花,我便写了一首《咏苦楝》,最后的两句是“我材可参云间绿,何无班输垂青眼”。当时毫无平仄意识,但印象还是颇为深刻,想来几乎有点诗人的架势了。

另一位林老师非常博学,教了我们不少对联。有一次上课,他让我们考他对联。为了考倒老师,大家提前搜罗了许多对联——“细羽家禽砖后死”对“粗毛野兽石先生”,“两猿截木山中,这猴子也敢对锯”对“匹马陷身泥内,此畜生怎得出蹄”,惹得全班哈哈大笑。大家找来的对联,林老师应答如流,我一时使坏,就站起来出了个“帘卷西风风卷帘”,林老师却一下子卡壳了。于是大家又来了兴致,纷纷想各种对句,我还记得当时自己对的是“檐滴秋雨雨滴檐”,现在看来并不符合平仄,但少年时期的记忆仍然是深刻的啊!

诗词的种子,在我心中埋藏了很久。后来没有再遇到喜欢诗词对联的老师,失去了吟诗作对的氛围,但还是把《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都抽空背了下来。多年后,我也成了一名语文老师,少年时的诗词梦又重新被唤醒了。我忽然动起了新的念头——能不能让我的学生也领略诗词之美呢?

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我先后开展了诵读、推介、竞赛、讲座等多种活动,引导学生对诗歌产生兴趣。最开始,我和学生一起对诗句、猜诗名,或根据画面填诗句、根据歌词还原诗句,让诗情画意通过各种方式呈现。在活动的准备过程中,学生兴致盎然地背诵了大量的诗词篇章,课堂上一派“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象。

我还开展诗词研究性学习,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专题拓展,比如山水诗、季节诗、景物诗等;结合诗歌鉴赏进行学习,比如动静结合、视听结合、虚实结合等;结合流行歌曲进行研究,体会现代不同词作家的歌词古典元素等。

在高中阶段,我开始指导学生开展更深入的“泛舟诗词”系列研究活动,完成了唐诗宋词讲座十六讲。我从选题的开掘方向、观照的立场态度、研究的具体方法等方面,指导学生对诗词进行探究,然后让他们制作多媒体课件,从而登上讲坛相互交流。这种基于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学习方式,更全面地提高了学生合作探究、阅读写作、演讲互动的能力。

青少年是有灵性的,我索性全方位开展诗词进阶式教学,从绝句、小令到律诗、中调,还有回文诗、宝塔诗等,学生写出了大量佳作。

古典诗词教学也促使我不断提高水平。首先是研读诗词,我先后整理了诗经、乐府、唐诗、宋词等诵读教材;其次是组织活动,想尽办法让诗词从远古走进现实、走进心灵,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再次是指导研究,要想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自己先应具备扎实深厚的人文功底、灵活多样的教学艺术、广博高雅的审美修养。

感谢遇见的老师和朋友,让我行走在花开不败的时光里,懂得欣赏诗词之美,并让学生同样绽放了心灵之花。

(作者单位系福建省漳州市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中国教师报》2017年10月11日第16版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