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综合新闻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家庭教育 国际教育 民族教育 思想理论 书香校园
首页>检索页>当前

★扶贫随笔

扶贫“输血”更要“造血”

发布时间:2017-10-18 作者:□ 谢祥贵 来源:中国教师报

教育扶贫的英明与智慧之处,在于看到并相信教育的力量。

30多年前,我作为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从师大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完全是教育给了我机会和实力。30多年来,我从大学教师转到教育行政管理岗位,再转到政协秘书长的岗位,很大程度上依然是过去良好的教育奠定了人生的坚实基础。正因为如此,我对教育始终充满感激,有着特殊的感情。

许多寒门学子我一样,是从最底层“跳”出来的。所以,我深信教育的力量,从不怀疑执着追求接受良好教育的人,深信贫困家庭的孩子要改变现状及命运,惟有教育是出路。

最近一段时间,参加毕节市政协主席会议视察全市教育扶贫工作,有机会再次深入县区、学校,与一线校长、教师和学生近距离交流,不仅让我这个老教育人备感亲切,更让我对教育扶贫多了体味和认识。

教育精准扶贫,基于“不让一个家庭因学致贫返贫”“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辍学”,而且还要通过良好教育斩断贫困代际传递,这从根本上抓住了教育与扶贫脱贫的关键,也在一定意义上抓住了扶贫和脱贫的根本与长远。

视察几天下来,无论是农村幼儿园、中小学,还是城里的学校,无论是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还是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我都强烈地感受到教育领域前所未有的变化,感受到党的教育惠民政策的暖心;我不仅看到了基层一线为脱贫攻坚所做的努力,我更看到了毕节明天的美好和希望。

教育扶贫无疑是需要“输血”的。国家和地方在原有各类教育资助的基础上又出台许多新政策,诸如贫困幼儿资助、高中及以上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两免一助”,对贫困地区学校、薄弱学校等实行倾斜,对农村教师给予关爱补贴等等,这些政策犹如雪中送炭,解决了许多贫困家庭、贫困学子的燃眉之急,也解决了许多薄弱学校、贫困教师的难言之痛,让每一个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

我曾经工作过的毕节一中,来自农村贫困家庭的学生比例较大。近年来,学校充分整合各类资源,构建起以党委、政府为主导、社会团体及各界人士参与的多元资助体系,设立了“贵州蚁+助学金”“毕节一中宗笙励志助学奖学金”等项目,并吸收社会各界零散资助,使每个贫困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补助。在受资助的学生中,仅最近5年就有5000余人走进大学校门,实现了农村娃到大学生的华丽转身。

但是,对学校尤其对学生仅有“输血”是远远不够的,更不是目的。教育扶贫更要注重“造血”。不让一个贫困孩子因贫失学辍学,不仅仅是要帮助他们“有学上”“能上学”,关键还在于“上好学”“能就业”,通过上好学实现挖穷根、斩断贫困代际传递。这其中,有一点特别值得注意:有的孩子在国家实行教育资助政策后仍然选择弃学,放弃宝贵的教育机会——学生因厌学而弃学,不好简单而论,但学校和教育是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如果我们的学校能让他们多一些念想,我们的教师让他们多一些不舍,我们的教育让他们感到新奇、有收获、有进步,能让他们的生命内涵不断得到滋润和丰富,并且逐步形成一生受用的“造血”功能,那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境况?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好教育”的打造,让每个孩子都能从中获得适合他们成长、成才的滋润,让他们无论如何也不能轻易放弃接受教育的机会,更懂得珍惜和感恩。

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好学校”的创办,好教育必须建于好学校之上,好学校不仅仅是办学硬件的“好”,更重要的是好的办学理念、好的学校管理、好的教育质量,成为每个孩子一生的念想。而要办一所好学校,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有着共同的责任。

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好校长”的培养,我们的教育和学校诸多的问题,还是因为好校长不够多,缺少那些有教育理想和情怀、有教育思想和主张、有教育真情和智慧、有教育实践和创新、有教育奉献和牺牲精神的好校长,我们应该为更多好校长的脱颖而出营造一个好的机制和环境。

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好教师”队伍的建设,好教师是好学校、好教育的关键所在,好教师从哪里来?从实践中成长而来,从职业的尊严和获得感中来。希望每个教师都成为好教师,为教育扶贫造血。

(作者单位系贵州省毕节市政协)

《中国教师报》2017年10月18日第10版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