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综合新闻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家庭教育 国际教育 民族教育 思想理论 书香校园
首页>检索页>当前

“名师保质期”是个伪命题

发布时间:2018-01-03 作者:梁 好 来源:中国教师报

目前,各种名师工程应运而生。五花八门的名师称号,令人眼花缭乱。名师成名,路径不同、早晚各异。大器晚成者有之,一课成名者有之,“昙花一现”者也有之。

名师“过期变质”或是“短暂发光”现象确实是当下教育的一大现实问题。有些名师一课成名,名利在身,一旦功成名就,选择“隐居山林”;有些名师,徙具虚名,名不符实;有些名师纯属人工打造。凡此种种,自然生出“名师保质期”的疑问与追问,这值得我们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践探索与制度进行反思。

然而,在我看来,“名师保质期”是个伪命题,何谓名师?“昙花一现”能够称之为“名师”吗?

所谓名师,实质上应当是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专业素养,深厚的教育情怀、高超的教学技艺、鲜明的教育个性、系统的教育主张,在教育教学领域取得重大教育成果,具有较高威望与影响力的优秀教师。

名师是教师群体中的杰出一员,是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佼佼者,名师之根在教学,名师的阵地在课堂。“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才能成就真正的名师。因而,评价名师的最基本原则与标准,应当看名师是否长期坚持课堂教学,是否扎根课堂一线,是否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日益成熟,是否深受学生的喜欢与热爱。

基础教育阶段的名师不是专业的理论研究者,也不是纯粹的教师培训者,而是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人民教师。讨论“名师保质期”,我们首先应当明晰名师的概念,对名师予以准确定位。

当下,被广泛推崇的中小学“名师”之所以成“名”,“名”在光环,“名”在获得某种级别的奖项,取得何种荣誉,“名”在出版多少部教育专著,“名”在开设多少节专业讲座。“名师”在盛名之下,慢慢退出中小学课堂,转变为专业的教师培训专家,通过示范课、学术讲座、外出讲学,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扩大自身的影响,使自己的声名远播。

这样的“名师”影响力超前,其专业引领示范作用不可低估,“名师”虽然达求了“名”的保质,但是,作为教师的“名师”却忘记了初心,丢掉了自己的专业阵地,失去了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

不可否认,参加各级教学竞赛,经常举行专家讲座等专业学术活动,对教师的专业成长与个人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教师的专业成长并不是为了“名”与“利”,而是为了提高专业能力,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诸多“名师”在自身专业素养逐步攀升的同时,其教育教学质量却在急剧下降,频繁的外出,大量的额外工作,挤占了太多的时间与精力,使其无法安心教书,潜心育人,最终受伤的还是学生。这样的“名师”又岂能称之为真正的名师?

在探讨“名师保质期”这个问题时,我们仅仅看到的是教师之“名”,而没有看到其教学之“实”。评价“名师”的教学不应当仅仅关注其呈现在公众视野的“观摩表演”,更应当关注其扎根田野的躬耕之作。相对于具有华丽外衣、光鲜外表、擅长表演的“展示型”教师,那些长期坚持教学一线,埋头自身的教学天地,一心一意服务教育的“苦干型”教师更值得社会关注。“名师”的头衔也应当赋予他们,“名师”的评价标准也应放眼实际。

“名师”是社会对教师工作成绩的评价,也是教师个人的精神追求,“名师”不是殚精竭虑的苦心经营,而是脚踏实地的水到渠成;“名师”不是尔虞我诈的功利之争,而是充实宁静的心灵自足;“名师”不是光芒四射的荣誉等身,而是学生成长的内心愉悦。“名师”的追求,其实就是“做最好的自己”,以最佳的状态教好书、育好人,让学生感受师者的高尚与美好!

(作者单位系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教育体育局)

《中国教师报》2018年01月03日第3版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