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综合新闻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家庭教育 国际教育 民族教育 思想理论 书香校园
首页>检索页>当前

寄语2018

发布时间:2018-01-03 来源:中国教师报

让深度学习真实发生

课堂是师生认识自己的地方。作为教师,要诚实地问自己:我教的知识,自己懂吗?我是在讲结论还是在引领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过程?作为学生,要追问自己:我学会了什么,学到了什么程度?我知道怎么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吗?

课堂是教师理解、研究学生的地方。学生的草稿纸、做错的题,或者有的学生没学会,这是教师理解、研究学生思维过程的契机。从学生真实学习的场景出发,寻找引发学生真实学习的学习模式。

课堂是学识、教识和人识集中显现的地方。对物性的体悟(学识)充足,则教学显现深度;对教学的体悟(教识)丰满,则教学显现力度;对人性的体悟(人识)丰盈,则教学充满温度。

新的一年,我们相约课堂,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

(河北省黄骅市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 吴宝森)

现代课堂里孕育新世界

现代课堂是现代教师、现代学生、现代理念和现代技术的集合。它的模式不是唯一的,但一定是高效的、有趣的、开放的、共享的。

在现代课堂上,民主将取代灌输,生本将取代师本,愉悦将取代苦闷。它允许差异,倡导合作,促进多元成长,实现自由发展。

在现代课堂上,教学未必在教室,授课也未必是教师。科技辅助、系统支撑将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让智能化、生态化、虚拟化成为现实。

在现代课堂上,仍然流淌着优良传统的血液和基因,独立人格、健全心理、理想信念、道德修养不仅没有弱化,而且得以强化。

建设现代课堂,不仅是教育者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它需要我们年复一年的共同努力,奋勇向前。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附属中学校长 姜源)

让学习的主人享有主权

我们需要以一种“未来智慧”的新视角看待教育,在教育中既关注已知,也关注未知,通过整合学科,交叉学科,建构合理的具有生活价值的课程,并以“学”为中心而非“教”,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这种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应该不再只是围绕某一学科或某一知识点进行教学设计,而是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实现学科之间的统合和知识的融会贯通,帮助学生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并把所学知识充分运用到生活中。它是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基础之上的,从设计具有强目标感的驱动性问题开始,以问题驱动学生学习内容的展开和学习方式的选择,让学生经历知识理解的过程和思维方法形成的过程,以个性表达的形式呈现对知识的理解,实现深度思考,形成高层次思维能力。在这样的课堂中,所有的探究活动都从学生实践经验出发,引领学生在做中学,实现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学习,让学生始终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和独特的想法。

(山东省潍坊高新区志远小学校长 臧秀霞)

努力一点成就现代课堂

面向未来,我们可以多努力一点,建设现代课堂。

课堂时间活一点:有短小的微型课程学习,更有长时间的连续研究学习;有系统知识的课堂,更有非连续性知识的课堂。

课堂内容广一点:有书本知识的课堂,更有社会知识的课堂;有传授积累知识的课堂,更有讨论未来知识的课堂;有自我人格修养的课堂,更有家国情怀的课堂。

课堂主体多一点:有教师引导的课堂,更有学生组织的课堂;有家长参与的课堂,更有各行各业人士的课堂;有一个人学习的课堂,更有一个团队学习的课堂。

课堂方式放一点:有记忆学习的课堂,更有探索学习的课堂;有掌握知识的课堂,更有情绪体验的课堂;有独立学习的课堂,更有交往学习的课堂。

课堂组织趣一点:有线性学习的课堂,更有跳跃挑战的课堂;有陈述交流的课堂,更有激烈辩论的课堂;有认真倾听的课堂,更有身心自由的课堂;有书面学习的课堂,更有丰富场景浸润的课堂。

(浙江省杭州市紫阳小学校长 庞科军)

用课堂连接世界

未来课堂,除了传承传统课堂的一些优点,也需要教师的启发和指导,还应该为学生提供与世界连接的路径。

一是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资源共享,比如技能交换。学生在课堂上与优秀小伙伴进行经验交流、资源整合,扬长补短,让所有学生得到自己所需要的学习资源和文化交流的渠道。

二是借用社会和大自然开放课堂,拓展教材。大自然、社区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教室,各种人才都可以成为学生成长的导师。小教室、大舞台,课堂中不仅是学生知识的学习,也是情感的对碰。课堂看似是师生之间的交流,实则是自我与世界的对话。

(吉林省公主岭市秦家屯镇第二中学教师 李素怀)

《中国教师报》2018年01月03日第5版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