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综合新闻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家庭教育 国际教育 民族教育 思想理论 书香校园
首页>检索页>当前

新年新气象,周刊升级“课程图纸”栏目,突出服务性、互动性,在展示全国各地学校校本课程方案、区域课程指导纲要的同时,新增专家点评环节,帮助学校提升课程质量,也让读者看出更多门道。

看得见的“财商”

发布时间:2018-01-10 作者:许新征 来源:中国教师报

由于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国学生普遍缺乏财经素养。江苏省常州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开设的“经济公民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学习财经知识的平台,提高了学生的“财商”。

-------------------------------------------------------------

课程背景

在美国,经济公民教育被称为“从3岁开始实施的幸福人生计划”,在英国、日本、瑞典等国家,经济公民课程计划也被列入学校必修课程。

在中国,大学生群体还普遍存在过度消费现象,这折射出大学生财经素养的缺失。许多调查和事实显示,财经素养缺失问题趋向低龄化。

我校将阿福童理财课程与数学学科统整,开发了“经济公民课程”。

课程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简单的经济问题、财商知识,让学生在体验中提高社会生活软技能。

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领导力、财商技能以及创新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合格的“经济小公民”。

课程内容

低年级段:

1.钱的历史、文化概述

2.一张“钞票”的旅行

3.熟练辨认纸币和硬币

4.一次简单的等价交易

5.如何让自己的钱变多

6.节约是一种好品质

7.制订一份花钱的计划

8.怎样花钱才有价值

中年级段:

1.独立消费,市场消费面面观

2.收支平衡,区分需要我能行

3.等价交换,多元选择要合理

4.一分耕耘,总能赢得好收获

5.填写收据,消费体验有计划

6.促销手段,一个隐性的商机

7.日常生活,柴米油盐酱醋茶

高年级段:

1.了解“回收”,一份隐性的财富

2.积少成多,节约从我开始(演讲)

3.小学生是否应该有零花钱(辩论)

4.一张“钞票”的创想(征文)

5.折扣、纳税、利率等理财知识

6.一般银行业务中的术语

6.现实中的虚假广告

7.我的第一张存折(实践活动)

课程实施

专业授课:一方面,编制校本教材《金钥匙》,围绕“钱”的发展历程进行总体介绍。通过主题征文、演讲、辩论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钱、认识钱、合理使用钱。另一方面,邀请会计师、银行工作人员等讲解经济常识,让学生深刻认识“钱”。

情境体验:把学校60间教室打造成贴近学生社会经济生活的场景,并建立儿童自治委员会,开设银行课程、邮局课程、医院课程、机场课程、车站课程、男生课程、女生课程,建立CK小镇,探索货币基金会课程、典当行课程、保险公司课程、拍卖行课程、股票交易所课程和超市课程等,从而形成全系列、市场化的儿童经济学教育体验模式。

现场实证:与学校周围的银行、超市、商场等达成合作协议,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

课程评价

一张研究地图:课程伊始,为了明确课程的主体性、完整性、科学性原则,每个学期根据儿童的成长需求、学习兴趣、活动方式等,帮助学生设计一张经济公民课程研究地图。地图会围绕本学期达成的目标和实践内容进行模块化设计,学生可以把自己研究过的内容在地图上做标注,并进行自评。

一套学习指南:我们从融合的角度渗透经济公民教育,并制订相应的学习研究单,在“遵循整体原则、多种情境融合、单个主题统整”的背景下形成“经济公民”教育的学习指南。让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知识有清晰的目标,对学习内容有详细的理解。

一次情境体验:通过创设多个体验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做预算、选购商品、货比三家等;通过现场实践,让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都能对自己的财富认识、消费行为、价值观念等有不同的感悟,促进学生财商素养的全面提升。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常州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

本月点评嘉宾:本报特聘专家 王红顺

课程“嫁接”整合三原则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将本校数学学科相关内容与阿福童理财课程“嫁接”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经济公民课程”,属于引进课程资源借助学科平台实施的校本化改造。

我认为课程“嫁接”整合要符合如下三原则:

原则一:课程论证。学校要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进行校本化表达,统筹谋划和实施学校课程体系。从文本提供的课程背景看不出引进课程资源与数学学科相关内容的关联度,也就是说课程“嫁接”必要性论述不太充分。

原则二:课程目标、内容、评价匹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三者是一个整体,应体现一致性、匹配性。该课程目标移植的是阿福童理财课程目标,而课程内容是相应数学知识的拓展、延伸,而且评价仅有自评,不完整。也就是说,课程内容承载不了课程目标,属于“小牛拉大车”。同时,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多方评价没有构成有效评价链。

原则三:课程实施的可操作性。一门校本课程从理想的课程成为可操作、落地的课程至少要解决4个问题:时空问题、课程资源问题、学习方式方法问题、监控与评价问题。该课程后三个问题方案有所提及,但“年度课时是多少,课时从哪里来”表述不清晰。

该校通过“嫁接”创生课程是一个不错的创意,值得借鉴、推广。从学校提供的文本案例看,建议做以下修改:

课程背景部分要阐述该课程与学校课程体系逻辑关系以及与学科课程关联;课程目标要“瘦身”,要与课程内容兼容,同时要补充级段目标内容,目标要构成链条;把课程评价中的“三个一”归为课程实施部分,同时该部分还要添加课程时间安排等内容;课程评价要围绕课程性质、特点,采取多维、多元评价。

《中国教师报》2018年01月10日第7版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