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综合新闻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家庭教育 国际教育 民族教育 思想理论 书香校园
首页>检索页>当前

打造“爱与包容”的育儿理念,凸显教育张力;开发丰富有趣的园本课程彰显民族特色。作为幼儿园的管理者、设计者,北京市西城区宣武回民幼儿园园长孟春燕,一心只想办一所孩子喜欢、感觉温暖的幼儿园。

孟春燕:办孩子喜欢的幼儿园

发布时间:2018-03-28 作者:本报记者 白宏太 来源:中国教师报

孟春燕 回族,北京市西城区宣武回民幼儿园园长,北京市特级教师。立足于幼儿园多元文化融合、民族团结进步与发展的需要,她以“爱与包容”为办园理念,以促进幼儿健康、快乐、发展为教育目标,形成了“民族文化教育修德,民族体育活动健体,民族艺术教育益美,科学游戏活动启智”的教育特色。主持的课题《在幼儿园中开展民族传统文化主题实践活动的研究》获北京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几年前,一个自闭症孩子进入北京市西城区宣武回民幼儿园。家长担心幼儿园拒收,留了个心眼,入园前并未明说。

但没过多久,班主任就发现了这一特殊情况。园长孟春燕听说后很不放心,决定亲自跟家长谈谈。

得知园长要找谈话,家长整宿未眠,园里是要怪罪家长吗?会不会让孩子退园?那以后怎么办?他们翻来覆去想着这些问题。

第二天一见孟春燕,听明白园里的意图,家长如释重负,既惊喜又感动。原来,孟春燕找家长来,是商讨怎么给孩子更好的教育。她首先请家长放心,教师们肯定会对孩子关爱有加。但她认为,对于自闭症孩子,仅靠关爱是不够的,必须有专业人士介入,越早矫治越好。

家长听从了孟春燕的建议,制订了一份特别方案,在园里配合下,请专业人士入园进行一对一援助。经过一段时间的共同努力,孩子有了显著变化。孩子毕业前,家长感激地给幼儿园写了一封长长的感谢信。

这样一个特殊个案,更加真实地反映了一所幼儿园的教育品质。人们听说后,纷纷为幼儿园点赞。

而在孟春燕看来,在这个孩子的教育中,幼儿园和教师其实也是受益者。“因为这个孩子的存在,教师学会了如何科学地对待特殊孩子,如何以一颗充满爱与包容的心面对每一个孩子。”

“爱与包容”是孟春燕提出的办园理念。如今在回幼,这一理念已经像空气和水一样弥漫着,浸润着。

课程因孩子而创生

孟春燕说,她小时候特别怕上幼儿园,至今回想起来,留下的都是不愉快的记忆。也因此,她的童年更多是在姥姥温暖的怀抱里度过的。

仿佛是命运开了一个玩笑。长大以后,孟春燕成了一名幼儿园教师,而且一干就是30多年,成了一辈子的事业。

“当我成为幼儿园的管理者、设计者,我就想,一定要办一所孩子喜欢、感觉温暖的幼儿园,就像姥姥家一样。”孟春燕说。

孩子喜欢的幼儿园,一个有亲和力、吸引力的环境必不可少。回幼坐落在北京牛街回民集中居住区,周边有千年大清真寺,有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和清真餐馆、茶庄、各色店铺。

2006年幼儿园重建时,在孟春燕主张下,设计、建造了具有伊斯兰建筑风格的主教学楼,穹顶造型、建筑细部、图案纹饰、色彩搭配无不洋溢着民族特色,被人称赞是牛街一带的新“地标建筑”。

幼儿园里另一个得天独厚的资源,是这里有北京城最古老的佛教建筑之一、始建于金代的圣安寺。原本已损毁严重,经孟春燕多方呼吁,如今修旧如旧,与幼儿园自然衔接,错落有致地种上花木,既让文物得到有效保护利用,又成为美不胜收的教育所在。

多民族、多文化的和谐共融,人与环境、自然的相映成趣,都给了孟春燕教育的灵感,成为“爱与包容”理念的一个源头。

同时,幼儿园是孩子们学习成长的地方,一切环境皆因孩子而设。在这里,从空间利用到细节布置,都注重儿童视角。走进教学楼,图书的摆放、玩具的陈列、洗手池的设计,都考虑到孩子的身高,让他们触手可及。走廊的文化栏、楼梯上的图标、墙面上随处可见的提示,都成为适宜孩子生活的友好“操作界面”。

如果说环境是隐性的课程,那么课程则是显性的文化。这里的课程开发与环境建设一脉相承,是“爱与包容”理念的生动呈现。

在孟春燕引领下,教师们传承民族文化,尊重幼儿发展规律,历经十多年时间,进行多民族文化课程开发研究,形成了“民族文化教育修德,民族体育活动健体,民族艺术教育益美,科学游戏活动启智”的园本课程体系,包括开斋节主题实践、端午节主题实践、民族体育、民族美术、民族舞蹈、幼儿戏剧表演、幼儿科普游戏等主题活动课程。

生动有趣的活动课程,让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在民族体育活动课程中,他们学会了滚铁环、抖空竹、跳皮筋、踢毽子,向传统艺人学习舞龙、舞狮、赛龙舟,还有教师自创的武术操、花棒操、京剧体能操……

让孩子们翘首期盼的还有一年一度的戏剧节。戏剧节历时一个多月,教师们带孩子参观梅兰芳大剧院,走进台前幕后仔细观察,请戏剧演员到园里开讲座,教孩子们画脸谱。然后,孩子们自定演出剧目,自创剧本,自制道具,自主分配角色。

“在课程建设中,我们特别注重孩子的自主创造、生成。”副园长米娜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的兴趣在哪里,课程就在哪里。”

就在去年,北京市新一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揭晓,回幼的民族文化特色园本课程获得二等奖。

这是一个让教师特别自豪的成绩,更重要的是,在充满童趣的活动课程中,孩子们培养了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也懂得了相互欣赏、相互尊重、相互接纳。

当孩子遇到足球

5年前,回幼在北京市率先开展了幼儿足球活动的新尝试。

不过,当初孟春燕提出这个想法的时候,听到的是一片反对声,使她陷入一个“孤立无援”的境地。

原因明摆着,幼儿园几乎清一色的“娘子军”,她们天生与足球“绝缘”。“我算是比较喜欢运动的女生,但唯独不喜欢足球。踢得浑身脏兮兮的,有什么好玩的?”年轻教师薛冬伟曾很不理解。

园里为数不多的几个男教师,对这件事也不看好。“这么小的孩子玩啥足球啊,磕了碰了的怎么办?”男教师汪旭峰私下嘀咕着。

是孟春燕突发奇想吗?当然不是。多年来,面对因女教师偏多、教育“阴柔有余,阳刚不足”的社会批评声音,孟春燕一直在思索解决之道。

“我本身算是个资深球迷,深感足球运动对于团队精神培育、坚韧品质塑造和民族性格养成都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孟春燕笑道。机缘巧合的是,同在牛街的回民小学是北京市足球传统校。观摩了回民小学的少儿足球活动,孟春燕欣喜地觉得,足球就是她苦苦寻觅的弥补教育缺失的理想载体。

因此,虽然大家都不看好,但孟春燕没有放弃。她拉上汪旭峰做“同盟军”,请来少儿足球的专业教练,先在大班把幼儿足球活动开展起来。

足球活动初入幼儿园,难免“水土不服”。针对中小学生的足球训练并不适合幼儿,专业教练也从未教过幼儿,经常束手无策。

问题没有难倒孟春燕。“要让足球适合孩子,而不是让孩子适应足球。”她认为。首先要让幼儿亲近足球,汪旭峰和专业教练一起琢磨,降低难度要求,增强趣味性,把足球技能训练改编成足球游戏:运土豆、狼外婆、足球炮弹……经过改造,足球活动变得好玩了,孩子们在快乐的游戏中不知不觉掌握了足球技能。

有了成功的第一步,孟春燕不动声色,一步一步把教师“拉下水”。园里成立足球教研小组,业务副园长、体育教师、大班教师都参加,一起解决足球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以足球为主题开展活动展示,教师和孩子们一起了解足球文化。在教室、墙面布置足球文化墙,让大家在耳濡目染中走近足球。

真正的转机出现在一个学期以后。第二年春天,幼儿园组织大班孩子到工人体育场观看北京国安队比赛,给球员当球童。

当孩子们拉着球员的手踏上绿荫场,现场的呐喊声扑面而来,他们都震撼了,不禁随着观众一起欢腾,一起呼喊。比赛一结束,孩子们围着汪旭峰说:“老师,我们也要踢比赛。”

这个想法得到孟春燕的支持,说干就干,很快在园里开展了大班足球联赛。考虑到孩子们的身体条件,比赛场地、规则都因地制宜地做了改造。

尽管比赛并不正规,却丝毫不影响孩子们享受足球的快乐,他们在足球场上尽情奔跑。在场边,教师和家长投入地为他们加油、喝彩。

就这样,大班足球联赛过后,教师、家长和孩子们都迷上了足球。从足球场上,教师欣喜地看到孩子的变化,变得坚强了、会合作了,身体强健了,更开朗自信了。

几年来,幼儿园的少儿足球活动越来越丰富,从足球游戏到足球联赛、足球操、足球主题活动……教师们写作足球故事,在足球中重新认识儿童、认识教育,有一批女教师成了铁杆儿球迷。家长们高兴地说,孩子因为喜欢上足球,天天盼着上幼儿园。

去年,作为北京市教委委托课题,回幼主持的“幼儿足球游戏活动研究与实践”顺利结题。对参与足球实验的孩子进行体质监测的结果显示,他们的各项身体指标都优于同龄孩子。评审专家赞叹说,中小学“足球进校园”,要多向宣武回民幼儿园取取经。

既爱“红花”也爱“绿叶”

教师,是孩子成长的重要他人。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着幼儿园的教育品质。

“我们希望老师怎样爱幼儿,我们就要怎样爱老师;我们希望老师怎样培育幼儿,我们就要怎样培育老师。”孟春燕常说。

在许多教师眼里,回幼就像家一样,是一个被无数既琐碎平凡又幸福温馨的日子填满的幸福家园。

正如青年教师王文平所言:“在这里,孟园长像妈妈一样关心着我们。记得有一次我家里出事,孟妈妈及时给予我关心,安慰我不要伤心。还有‘米爸爸’,她是我刚到回幼认识的第一位教师,特别温柔,在工作上指导我,给我建议。‘蕊姐姐’是我在回幼的第一个班长,处处为我示范,引领我成长……”

经常听人说,年轻教师太难管,毛病多。孟春燕认为,不同年代的教师有不同的特点,彼此在价值观上肯定有差异,这很正常,不能一味抱怨,对待教师要有一颗包容的心,多发现他们的长处,多提供专业支持和贴心服务。

为此,从服务教师专业成长出发,回幼建立了园本培训和园本教研体系,实施课程培训一体化,开展体验式培训。新的园本课程实施前,每一件游戏材料该怎样玩,都要通过教研活动让教师先体验,然后再去支持、引导幼儿游戏。

“只要发自内心地喜欢他们,赏识他们,多肯定,多支持,他们慢慢就会长成你期待的样子。”孟春燕说。她常和老教师座谈,一起分析青年教师的问题是技能问题、态度问题、情绪问题,还是特殊情况,查找原因,对症下药。

也因此,在回幼,无论年轻教师还是中老年教师都工作舒心,干劲十足,沐浴着“爱与包容”的阳光幸福成长。

青年教师汪旭峰毕业于北京市唯一的一届男幼师班,是回幼招来的第一位男教师。“当年幼师班的男同学因为没有太好的发展,大部分都转行了。”汪旭峰说。

幸运的是,汪旭峰来到了回幼。在这里他很受重用,幼儿园为他量身定制工作内容,让他承担幼儿体育活动,还兼任团支部书记、工会委员等管理工作。在这些创造性的工作中,汪旭峰干得有声有色,找到了职业归属感。

特别是自从回幼开展幼儿足球活动以来,汪旭峰先行先试,很快成了幼儿足球教育的骨干,被聘为区体育兼职教研员。为此,区里专门为他召开发展研讨会,还让他代表北京市参加全国精品课展示。

“每个人都渴望成长,都渴望得到机会。在回幼,每一天都是成长的机会,让我在工作中找到职业的尊严与价值。”汪旭峰说。

尊重每个教师的独特价值,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是孟春燕一直倡导的管理理念。她曾形象地说:“在幼儿园里,不可能人人都当红花,也要有人甘做绿叶。如果你适合做一片绿叶,用心做好绿叶,一样能得到尊重。”

老教师马慧云,原来是园里的工勤人员。她刚到回幼时,正好与刚毕业的孟春燕搭班,孟春燕做班主任,马慧云是保育员。平时,孟春燕耐心地教她如何配课,如何跟孩子交流,如何参与班级活动。在孟春燕的鼓励下,马慧云非常上进,工作中不惜力,业余时间自修专业知识,凭借努力走上了教师岗位。

如今,年届退休的马慧云仍然工作在一线,担任足球实验班班主任,每天和孩子们快乐地奔跑在足球场上。

“我就好比是一颗小小的种子,在回幼找到了适合生根发芽的土壤,圆了我做一个幼儿教师的梦。”马慧云满怀感恩地说。

好幼儿园要有“三色”

什么是高品质的幼儿教育?怎样才算是一所好的幼儿园?多年来,这是孟春燕一直思考的职业命题。

18岁那年,幼师毕业的孟春燕第一天走进幼儿园。当天回家,她悄悄地哭了。“幼儿园跟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一切都是冰冷的。”这种感觉,她至今记忆犹新。

这样的职业初体验,深深影响着孟春燕。做了幼儿园园长后,从自己对幼儿教育的直觉理解出发,她认为,一所好的幼儿园一定要有“三色”。

“首先是颜色,环境能打动你,让你喜欢。其次是脸色,教师是和善的,让你很舒服。最后是成色,有好的教育质量。”孟春燕说。

为此,微笑是回幼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都知道,要用微笑面对孩子,不能给孩子冷暴力。

孟春燕首先要求幼儿园的干部要做好“爱的传递”,管理者不能整天板着脸,要微笑面对每一位教师。

对这一点,每年的新教师感触最深。教师们来应聘,迎接他们的不是板着面孔、不苟言笑的考官,孟春燕总是微笑着和每个应聘者聊天、话家常。

“她们的专业技能我不担心,我最关心的是她们的成长环境、教育经历、性格、心性,从中判断她们是否适合幼儿教育,同时也传递一种理念,要做一个微笑的、令人温暖的教师。”孟春燕解释说。

青年教师王蕊还记得,刚到回幼时,自己的班级教室正好与孟春燕的办公室相对。初来乍到,园长办公室近在咫尺,她不由得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每天都小心翼翼。

让王蕊意外的是,因为工作中的一些细节,她总能不经意地得到孟春燕的赞许。早晨仔细擦拭地面的水渍,午休时认真翻看保教细则,孩子们离园后修补教室环境……这些细节,孟春燕都看在眼里,微笑着给予表扬。

“第一年的回幼生活,因为孟园长的夸奖而变得如此美丽。”王蕊说,“被这样的爱包围着,让我们怎能不用笑容去回报世界呢!”

在“爱的传递”中,从回幼的管理者到每一位教职工,都能感受到孟春燕那颗善良、仁爱、谦卑的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春燕常说,在幼儿园里,不管学历水平和知识水平高低,每个人都应得到尊重。哪怕是保安、保洁、食堂人员,在管理中也要平等对待,尊重他们的劳动。在管理中既要有刚性的制度,有严格、细致的标准,更要讲求“柔性管理”。

幼儿园提倡“三个一”“六个不”。“三个一”包括一学期给教师一天公休假,让家庭负担重或家人生病需照顾的教师自主安排;历年考核成绩优良或为幼儿园作出特殊贡献的教职工,作为褒奖可申请提前一年享受离岗待退待遇;教职工子女不满3岁,家中没人看管,可提前一年入托。“六个不”是不设打卡机,不提倡加班,不一刀切评价,不让承担重任的教师孤单无助,不强迫教师做没准备好或不愿做的事,不走形式。

这样不会造成管理松懈吗?有人很担心。实际情况是,越是这样,教师们越自律,工作中更加不计得失,更加敬业,更加团结。

看得出来,“爱与包容”的理念已经深入回幼教师心里,成为一种自觉的文化,感染着这里的每一个人。

回顾教育生涯,孟春燕说:“让我由衷自豪的不是荣誉,而是身边这些人,是教师的可爱与善良,是孩子们的活泼与自信,是家长的信任与理解,是幼儿园的口碑。他们让我懂得,做人要感恩,要用一颗充满爱与包容的心,做一个幸福、快乐的教育者。”

《中国教师报》2018年03月28日第12版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