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看随想
金克木(1912—2000),安徽寿县人,学贯古今、融通中外兼善文理的大学者,著译丰硕,长期在北京大学任职。
本文原题《谈读书心理学》,原载《读书》杂志1985年第9期。这是典型的大家小文,谈的是平实、常见、切用的文言文阅读,可视为读书津梁。
当然,就阅读金克木来说,这是“识其小”了。不过,一方面,小叩容或大鸣,另一方面,窥其门即有望入其室;读这样的浅显短小文字,亦不为无益。(任余)
我们是怎样读书的?试举一个例子: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途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论语》)
假定我们读的人的起跑线差不多……先看怎么析词、断句、分段的,也就是先分析“文本”中的“句法”。假定这是封闭体系,读者只有一般知识,没有对这一章的特定知识;怎么读?先是线性的,顺序读下去。
全章第一句是“阳货欲见孔子”。接着又重复“孔子”,明显是另一句。出现的是两个人名。从此以下“孔子”一共出现六次,“阳货”再也不出现,可见只有两个人,提了一个主要的,就不必再提名字也知道另一个是谁了。开头一连四句都有“孔子”,另一个用代词“其”“之”,或附在里面(“诸”等于“之于”),或省略了的,当然都是“阳货”了。从“谓孔子曰”起直到末尾“孔子曰”止,中间是两人对话。两头两个“孔子”好比引号。第二个“曰”字是重复,表示对话开始。一共有五个“曰”字,从第二个起,一问一答。应共有六个,少了两个,是省略了,但前有“乎”字标明问句,后面答句又是重复“不可”,不会混淆。这样,全章的断句和结构就可以凭形式照线性次序排清楚了。除有意多了一个又省了两个“曰”字外,用字不多不少,都是必要的。“意义”若作为“所指物”是清楚的。只要知道词义和句法,就会知道全章讲了一个故事,或则一场戏,先说明,后对白,中间未必是阳货自言自语。
怎么看出内容?头两句是背景,一个“欲见”,一个“不见”,这就是矛盾。那就要看两个人的关系。阳货“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这口气明显是高级的人对低级的人说话,是命令口气。依据一般社会交际常识体系,他们的身份明白了。矛盾的焦点是什么?最后一句是孔子说的“吾将仕矣”。对话结束。可见中心是个“仕”字。仿佛阳货设下三个谜,孔子揭穿了谜底,没得说了。由此看出三段对话中,问的人一是谈地方,二是说时刻,三是说不能拖延等待。答的是两个“不可”,一个“诺”。先是一个要见,一个不要见;后是一个明说大道理,暗劝对方做官;一个揭穿对方用意,答应做官。究竟做官了没有?后事如何?没有下文,可见大概没有做官。对话的“意义”,若作为“所指物”,也是清楚的。从阳货的话怎么能看出用意是“仕”呢?孔子是明白的,因为当时有“语境”,或则说“上下文”。但后来的读者呢?若没有孔子点破,如何猜这谜语呢?这个“意义”就不止是“所指物”了。这样了解内容是把线性的变成非线性的。把一个个词连成句,一句句连成文,最后把全“文本”当作一个平面,排出其中的结构关系。这又是动态的,是互相联系的,是发展变化的,所以又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又加上时间变化的,还是有内外层次的,所以可说是“多维”的。
以上找出的内容还只是“所指物”,只是找出这个句子构成的“文本”讲的是什么,还不是“意义”,说不出为什么会发生这件事,又为什么有人要记下这件事给人看,让人知道,为什么一两千年一直有人读,他们又是怎么读的。一连串的问题出现了:谁是阳货?谁是孔子?为什么阳货要孔子做官?他们各属于当时社会上什么人?“仕”在当时是什么意思?阳货提出的原则一是“仁”,二是“智”,三是“时”都是共同承认的,是“共同信念”,是无可辩驳的,所以孔子不得不顺着做答案。可是什么是“仁”“智”“时”?当时他们明白,后来的读者怎么明白呢?还可以问,阳货同孔子双方对这三个字的涵义的理解是不是一样呢?后来的各家注释又是怎么理解的呢?孔子不愿见可是冤家路窄碰上了。双方用了心机,用了计谋,可见矛盾很大。这是什么矛盾?孔子为什么不去做官?看来孔子讲的最后一句话不是真心话,没有实行。为什么他要讲假话,讲“违心”的话?最后还可以问:这事是真的,是假的?不论历史有无,记下的人的用意是什么?它的效果又是怎样?如此等等,问题不少,几乎可以涉及孔子和当时社会文化整体。要答复就要超出“文本”,将封闭改为开放。这是又一个层次的理解。
一开放,又出现新问题:这一章在《论语》一书里,可是称“孔子”,和全书大部分只称“子”不同。那么这是不是孔子门徒记的?为什么编在《论语》里……究竟怎么对《论语》、孔子进行“个案研究”?
(选自金克木《旧学新知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年6月第1版)
《中国教师报》2018年03月28日第9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精神和要求,采...
为深化高中阶段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模式等综合改革,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型、实用型、...
从90年代末开始,晋中就着手探索中考制度改革。在近20年的实践探索中,形成了一系列特色模式...
高中带动战略内涵为“统领三驾马车,齐推并进;统筹三大系统,协同发力;完善五大体系,保驾...
弹性离校是沈阳市自主创新的一项惠民利民新政。新政直面“家长接孩子难、课后辅导难”这一老...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