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课改的深入,其成效越来越明显。但是,学校课改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作为一名班主任,我认为一大原因是班改不够。
班级作为学校教育的关键载体,课改首先要内化为班改。课改与班改要相辅相成、双管齐下。班改的关键是“眼中有人”。班改可以更直接关注学生教育,进而实现学生自主管理,提高团队合作精神,整合家校社会教育资源,形成立体式教育。构建和谐班级,将会大力推动课改目标的实现。
课改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班改亦是。课改提到了“学生观”和“发展观”,学生是一定社会条件下具有主动性的生命形式,他们是“未完成性”的人,即学生身上拥有巨大的潜能,存在广阔的发展空间。而“发展观”所指的发展不再是应试教育限制下的“发展”,不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增加或熟练,而应该是人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叶圣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我们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应试机器,而是培养学生“四会”: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交流、学会学习。
我中途接手的班级是美术特长班,有人开玩笑把接班说成是当“后爹后妈”,既然当了“后妈”,那就要当好,绝不能让学生说“后妈”就是没有“亲妈”好。
为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我采用“人人有事做,事事到个人”的方法,让每个孩子通过自荐、班级投票、教师认可等步骤,担任班委、团委、课代表及各项事务负责人,比如绿植养护、多媒体维护、值日小组长等,充分发挥每个孩子的优势和能动性,打破班主任“一言堂”的传统,形成“班级是我家,办好靠大家”的管理理念,体现课改“以人为本”的本质。
教育孩子不单单是学校的责任,也是家庭和社会的责任。但很长一段时间内,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分离状。家长一般是“不请不来”,令我意外的是,孩子都高二了,有的家长连孩子在哪个班、班主任姓什么都不清楚。
以往,学校与家庭之间建立联系往往是因为孩子在学校出现了什么重大过错,家长才会被“请”到学校共同处理难题。如今,这样的情况有所改观,家校之间的联系更多了,这有助于学校及时掌握学生的生活动态,也有利于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各种表现,双方能及时发现孩子存在的问题,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
增强家校联系可以通过定期与不定期、正式与非正式等方式进行,除了定期的家长会、家委会、家长开放日,还可以随时通过科技手段,比如微信群、QQ群、电子邮箱、电话等进行及时有效沟通。
有时,还可以请家长配合完成一些教育工作,比如在准备以感恩为主题的班会过程中,我请家长们回忆孩子从小到大成长过程中最能体现感恩的故事,复述下来录成小视频。届时,利用系列班会让孩子们分享,并一起谈谈感想。
用身边最鲜活的资源教育孩子,这更符合他们心理成长的需要,也能达到不一样的效果。这样的方式与孩子们的思想起了“化学反应”,思想指导行动,磨刀不误砍柴工,我想这就是许多优秀管理者和教育者快速成长的真正原因吧。
(作者单位系北京青年政治学院附属中学)
《中国教师报》2018年04月11日第10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精神和要求,采...
为深化高中阶段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模式等综合改革,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型、实用型、...
从90年代末开始,晋中就着手探索中考制度改革。在近20年的实践探索中,形成了一系列特色模式...
高中带动战略内涵为“统领三驾马车,齐推并进;统筹三大系统,协同发力;完善五大体系,保驾...
弹性离校是沈阳市自主创新的一项惠民利民新政。新政直面“家长接孩子难、课后辅导难”这一老...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