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综合新闻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家庭教育 国际教育 民族教育 思想理论 书香校园
首页>检索页>当前

我们一起写首诗

发布时间:2018-06-20 作者:詹 佩 来源:中国教师报

一次,学校培旺老师出差,请我代上一节校本课,课名为《新诗欣赏》。一个月前,我曾代上过一次,知道这是一个跨年级的临时组合班级,30余人,有高一、高二的学生,也有初一、初二的学生。

那个时节里,教学楼廊檐里一溜儿的三角梅,楼间树叶横披。这样的景致,确实该搭配点诗歌。

景行楼一楼的七(4)班教室,三三两两坐着十几个男女生。学生还没来齐,我坐在讲台边等。见学生来得差不多了,我展示了4幅图片。

第一张图出现在屏幕上时,有学生说:“这不是学校的敏行楼和洁行楼吗?”看到第三张图时,学生们眼里放光,他们大概惊奇于那只鸽子居然大摇大摆地站在教室门口,还扭头张望着教室里的什么。

我说:“根据这4张图片,我们写首诗吧。”

教室里起了骚动。我知道,如果我像往常一样站在讲台上讲或读,他们一般不会有什么特别的反应。他们不愿意写,也怕写,这很正常。

“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不用考虑什么方法技巧,甚至不用担心自己写的是不是诗。一行、两行、三行,可以,十行、二十行也可以。总之,只管写。”我试图打消他们的顾虑。

教室里安静下来。有学生望着窗外,有学生望着天花板,还有学生望着楼间空地上的凤凰树、火焰木、高山榕。

几分钟后,八(8)班女生薛亚阁望了望我,我想她应该是写好了,走过去看,题目是“我是一只小鸽子”。我念了出来:

轻轻地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地来。

我轻轻地回望,

在拐角处等你。

有学生说,《再别康桥》啊,语气里似乎有一点点不屑。

《再别康桥》是高中课本里的,这个八年级的薛亚阁应该是提前读到了。显然,她在模仿徐志摩。写作,为什么不可以从模仿开始?何况,颇有诗意的第四句是属于她自己的句子。

往教室后面走,我看到了另一首诗,题目也是“一只小鸽子”:

一只小鸽子,

伴着琅琅的书声,

飞进学校。

它东张西望,

似乎在寻找什么。

它飞到了教室门口,

低着头,是在找什么吃的吗?

瞧,它走远了,

是吃饱了东西快跑吗?

满纸飘着童趣,这是七(4)班梁馨语写的。我请她朗诵自己的作品,学生们静静听着。我说,什么叫好的诗歌?这就是。

“也许我们可以把这首诗稍修改一下,让它诗味更浓一些。”

有学生说:“低着头,是在找什么吃的吗”改为“喂,小鸽子,你是肚子饿了吗”;有学生建议,将最后一节改为“呀,它大摇大摆地走了/ 它不理我”。

转到另一组,一个瘦高的男生用嘴轻轻吹着手中的稿纸,是高二(6)班方锦腾。我读给所有学生听:

灰鸽

过道,门口,拐角,

白墙,红瓦,绿树,

瞧,那镜头里的一滴淡墨水,

噢,原来是一只灰鸽。

我问:“诗,可以这样写吗?”

有学生说:“这不是画画么。”又有学生说:“好像没表达什么,总要有个主题吧。”我看着第二个学生说:“听了这首诗,想象一下,它的意境有没有让你觉得很美?”他回答:“还不错,色彩丰富,那一滴淡墨水很形象。”我说:“如果一些句子排成行,在你的眼前铺开一幅美丽的画,那不是诗是什么?不过,《灰鸽》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还可以更大一些,怎样让它留白?”

学生们三三两两地讨论着、品味着,最后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删掉最后一行“噢,原来是一只灰鸽”。

我顿了顿,让教室安静下来,他们需要时间回味。然后,一边在屏幕上打出一行行文字,一边读出来:

这是两点零八分的附中,

一只鸽子在教学楼里散步。

沿着唐诗的平仄,

宋词的韵脚,

鸽子试图丈量,

回廊的曲曲,

折射的时光。

敏行楼、洁行楼,

此时与彼时,

彼岸与此岸,

永远有多远。

广场几棵树,

众鸟高飞都尽了。

太武山顶的白云,

看鸽子两不厌。

教室门口,

鸽子寻找河洲的关雎,

涉江而过。

一回头,

庄周的蝴蝶在窗台,

凤凰花像爱情纷飞。

停下来了,

鸽子抖抖肩上的太阳,

梳理着羽毛,

梳理一生的光阴。

这是两点零八分的附中,

一只鸽子在教学楼里散步,

春去,夏天盛开着。

附中的花儿还在,

人来,鸽子不惊。

我没有做任何的解释或分析,读到“众鸟高飞都尽了”时,有学生说“孤云独去闲”;读到“鸽子寻找河洲的关雎”时,有学生说“在河之洲”。

我问:“喜欢这首诗吗?”学生兴奋地点头。喜欢了,就是一种诗意。

去年一个夏日的午后,我在教学楼偶遇了这只鸽子。我没有告诉学生这4张图片是我拍的,这首诗也是我写的。但是,一个学生笑着说:“老师,是您写的吧?”这真是很有趣味的。

《新诗欣赏》校本教材里有北岛的《一切》,我另外找来了日本诗人谷川俊太郎的《活着》,把前两节展示在屏幕上,请一个学生朗读一遍,然后问:“这两首诗,从形式上看,一个特别的共同点是什么?”学生们一下就看出来了:《一切》的每一行都以“一切”开头,《活着》的每一行都以“活着”开头。我请学生们续写《活着》。

高二(10)班吴涵的诗:

活着很沉重,

活着比死去难,

活着需要勇气。

我说:“生命是一场美丽的旅行,我们正处在人生中最灿烂的青春年华,希望每个同学的生活里都藏着一个像现在这窗外的春天。”

高二(9)班陈诗睿的诗:

活着是沈复的浮生,

活着是丽娘的游园惊醒了梦,

活着是谁在谁家的院子,

活着是卡夫卡挖的地洞,

活着是弗洛伊德在解析的梦,

活着是似水年华已不可追忆。

当陈诗睿朗诵自己的诗句时,好几个学生在问诗的意思。陈诗睿解析:诗中蕴含着沈复的《浮生六记》、汤显祖的《牡丹亭》、王实甫的《西厢记》、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地洞》、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法国意识流小说大师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

现在,我请学生们闭上眼睛,想象一只鸟儿在天空飞、在树林鸣叫。我说:“咱们以诗句接龙的方式来共写一首诗吧,题目就叫《一只鸟》,每一行都以‘一只鸟’开头。

一只鸟是天空的眼睛,

一只鸟是太阳的黑子,

一只鸟是森林的耳朵,

一只鸟停在嫦娥屋前的桂树上,

一只鸟挂起大海的风帆,

一只鸟是一个人的影子,

一只鸟思念另一只鸟,

一只鸟和许多鸟从南到北从北到南,

一只鸟飞在时间里。

……

(作者单位系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中国教师报》2018年06月20日第5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