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综合新闻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家庭教育 国际教育 民族教育 思想理论 书香校园
首页>检索页>当前

作为校长,许多时候我不能预测会进入一所什么样的学校,但是,我会尝试让一个组织不断解决和突破问题,推动教育向好的方向发展。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把对未来学校的美好想象具象为一座“未来小镇”。

把学校建成“未来小镇”

发布时间:2018-06-27 作者:王海霞 来源:中国教师报

我曾接手过3所完全不同的学校,一所是濒临解散的薄弱校,一所是具有三个校区的优质校,还有一所是从图纸上起步的新建校。感受过薄弱校咸鱼翻身的艰辛,体验过优质校的繁盛和挣扎,经历过新学校建设起步的困顿和纠结,作为校长,许多时候我不能预测会进入一所什么样的学校,但是我会尝试让一个组织不断解决和突破问题,推动教育向好的方向发展。

北京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是十一学校在北京市海淀区开办的第一所新建校,我有幸从一张图纸接手这所学校。这里名校林立,家长和社会对学校的要求很高,如何用好北京十一学校的优质资源,又如何为新建学校的未来负责,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我认为,北京十一学校有两件宝贝,一软一硬缺一不可。一是学校的文化价值观,这是学校的灵魂;二是学校的现代治理结构,这是学校的骨骼和经脉。有了它,就有了一个健康的生命个体。而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气质、风度和内涵,就是学校落地之后这个组织的集体行走方式和后天修为的成就。

龙樾实验中学是一所纯初中校,学校建设之初就秉承“为了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而设计”的宗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未来社会人才需求出发,从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出发,我们进行顶层设计:致力于初中教育系列问题解决方案的研究,办一所教育学行动研究院。

在学校设计和建设过程中,把“立德树人”贯穿始终;聚焦一个核心,就是学校的课程建设;关注四个领域,就是学与教的方式、学生发展评价、教师成长支持和空间技术建设;构建五大支撑,包括分权制衡的组织结构、优劳优酬的薪资制度、能上能下的分级聘任、学生中心的组织文化、人人成长的共同愿景。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坚守一个方法论,就是继承与创新。我们培养的学生一定要具备三种核心素养:面向未来的技能、胸怀天下的情怀和脚踏实地的作风。我们希望学生要充满好奇,执着于自己喜爱的领域,这样才有可能创新;学生要热爱生活,懂得创造和享受美好,这样才能让社会更美好;学生要担当责任,主动作为,这样才能让社会更和谐。这就要求学校在实践层面研究学生核心素养落地的方式,更加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更加尊重认知和学习科学。师生教学相长,学习生活更加高效、科学、好玩和有趣。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把对未来学校的美好想象具象为一座“未来小镇”。在这里,所有师生可以享受精神的自由;在这里,教育在校园生活中自然发生;在这里,学校与孩子一起成长,校园成为一种自由生态、互信共生、共创共享的活力家园。

建设开放的“小镇”

开放是未来小镇的一个核心理念。未来学校非常突出的特征就是开放、多元和融通。

龙樾实验中学正门的门楣上写着这样一句话:嗨,带着你的梦想来!这是学校向所有人的问候。从空间设计来看,龙樾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学校门前的一大块区域是未来小镇的“晒谷场”,它与社区高度融合。社区共享书亭正在建设中,公益互动和学生作品展示等活动将在这里举行,这是孩子们家门口的公益服务场所,也是学校和社会相连接的地方。我们希望教育能打破学校与社会的围墙、课堂与生活的围墙、线上线下的围墙、知与行的围墙,让教育在真实情境中自然发生。

学校的教育力量向家长开放,家长在学校被称为“家长教师”,许多家长经常来家长中心开展读书会、分享会等活动。学校的名家大师进校园等公益课程也向家长和社会开放,网上“千聊”经常汇聚数千人就家庭教育进行讨论。家长教师组织的学生健身活动、环保公益活动影响和带动了海淀北部,吸引了许多孩子和家庭参与,学校部分常规管理和课程招标等都是家长在主持。我们希望学校与家长协同建设,这样既可以影响家风建设,又能让学校成为社区的“文明高地”,凝聚更多力量为社会传递正能量。

学校的学科教室也是开放的。张亚明老师的物理学科教室,是全校的物理粉丝俱乐部。一进门就彰显了主人鲜明的学科态度:开放的展架成为随手可取的课程资源,课桌上也摆满各种常换常新的仪器。在这里还有热爱物理的疯狂粉丝,他们吸引了全校爱物理的孩子。粉丝精神和俱乐部精神把有共同爱好的孩子非正式组合到一起。孩子的航海、航天、飞机等俱乐部在这里不断招揽生意,扩大队伍,甚至互相占领地盘。俱乐部科学阅读、科学DIY、科学游学课程、职业考察课程,让学习跨越出教室的物理空间,走向整个世界。寒假期间,孩子们像科学家一样带着自己的课题忙碌在世界各地,回来后的分享和发布更能让诸多孩子受益。真实的世界是最好的课堂,教室已经因为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同,延伸到生活的角角落落。

学科之间也是开放的。比如地理和历史教师同上一节课,两位教师从不同的角度更加专业和有深度地诠释“大国崛起的原因”,地理和历史、生物和化学、物理和技术等跨学科的学习越来越多,这种学习帮助学生拉宽思维链条和学科视野,帮助孩子具备更加宽广的思维。

令人惊喜的是,这里的课堂也是开放的。游学课程填补了课堂上的先天局限,在行走中学习。学校开发了多条国内线路和8条国际线路,帮助学生打开视野。学生间的同学圈越拉越多,有的是一个数学课程上的同学,有的是一个社团的伙伴,有的是一个项目组的成员。开放的人际关系让孩子不断能从不同侧面,发现不同的榜样,尝试不同的方面,发现精彩的自己。

自主管理的“小镇”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学校发生了一件“大事”,龙樾实验中学第一届学生代表大会和全国两会同时开幕,这次会议的议程是审议和修改学生奖惩方案。我有幸得到大会邀请,列席了开幕式。在这里,我看到了学生自主管理带来的活力和发展力。

我不由得又想起学校的龙樾法庭,这也是从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由学生自主思考并发展形成的。他们有自己的办公地点和内部分工,还有受理案件的各种流程。听说法庭接待的第一个投诉是一个“民告官”的事件,因为老师为学生登错了过程性评价的分数,学生提出了质疑。两会期间,人大在讨论和通过修宪的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也同步完成了讨论和修改宪法条文的过程。每周一晨会上的新闻播报也是小镇里的固定节目。这个小镇的小公民们可真是: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前一段时间,网购多肉植物成为一种时尚,我办公室隔壁90后老师的办公室里摆了一些多肉植物。它的意义已经超越植物本身,这种让产品与情感连接、与信任连接的方式已经成为互联时代的重要生活方式。学校因此开了多肉植物小店,小店采用亚马逊GO的管理办法,学生扫码支付。学生们的创意作品,在这里被重新诠释。同时,商店的经营也成为一项新课题,如何让小店“活下去”也考验着学生。它就像一个未来合伙人的孵化器,让有共同爱好的孩子走到了一起。

其实,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从学生进入学校第一天就开始了,导师手把手指导孩子学习如何自我规划,咨询师指导孩子如何管理时间和任务等。记得陶行知先生说过这样的话: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如果我们留神细看,会发现生活中包含了太多的教育资源。让学生向生活学习,未来才能更好地适应生活和创造生活。只有自主,才能帮助孩子真正长大。

善于创造的“小镇”

今天的教育就要为孩子一生负责,在未来的全球知识型经济和社会里,必将是以科技为本、创新驱动的。我们要教会学生走好未来发展之路,离不开创新和创造。

在龙樾,学校尊重教师的学术自由,激发和保护教师的创造力。这里每位教师都拥有自己的学科教室,教室完全交给教师自主安排。于是,每一间学科教室都有一个独特的名字,“藏经阁”“数香苑”“悟理吧”“微世界”“达尔文号”“稷下学宫”……每一个名字的背后是一位教师的自我成长,以及对学科教育的自主研究和探索。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林亚老师的生物学科教室“达尔文号”,在这间小小的教室内,融合了教师办公区、学生学习区、动手操作区、泛在学习资源支持区、个性化辅导区、自主阅读区、导师班阵地和作品展示区等8大功能区,把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间教室激发了师生的学术热情和探索欲望,教室里有学生用各种材料制作的细胞模型、小肠模型和模拟血液循环系统,有蚯蚓和小兔子等小动物饲养角,有学生自制的生态系统。这个师生共同建设的学习空间,承载了师生对生物世界的态度和思考,让真实的生命和每个人密切相关。

现在,龙樾的学科教室已经从教学空间成为学科教育场,到处体现了不同的学科思想和学科精神,成为师生共同智慧生长的地方。

对一所新建校来说,学校组织结构的设计就像一个人的骨架,就与一幢建筑的框架一样,决定着一个组织未来的行走方式。在网上,我曾经看到过华为、阿里巴巴、新浪、百度、联想、腾讯6大科技公司的组织结构图。我认为,什么样的组织结构解决什么样的问题,组织结构没有好坏之分,它与这个组织的性质和历史发展阶段的需求有关。在学校建设过程中,我感觉校长就像一个组织架构的助产士,要调动每一位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学校变成一个不断进化的新型组织。

为了尊重每一位教师的创造性,最大可能地保证组织的活跃度,我们采用扁平化、分布式、分权制衡的组织结构。为了防止路径依赖,让更多的年轻人担当重任,划小管理单位,在权责利分配中不断放权。最近学校在做“学科周”活动,化学学科组首先带头与课程研究院合办了“化学周”学术活动,学科之所以有很大的行动力,是因为学科不仅有课程建设权,还有预算配置权、人员建议权、一票否决权。学科在长大,学术的声音让学校的文化和实践一切导向学术的成长。我们希望在组织发展过程中能够成就更多的人,让这个未来小镇成为一个众智众筹众享的智慧工厂。

教育需要耐心和不断积淀,只有自己生长出来的才是属于自己的。期待在这个通向未来的道路上,不断发现师生的精彩,看到教育的美好风景。

(作者系北京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校长)

《中国教师报》2018年06月27日第12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