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综合新闻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家庭教育 国际教育 民族教育 思想理论 书香校园
首页>检索页>当前

文化改变,学校改变

发布时间:2018-07-04 作者:雷中怀 来源:中国教师报

文化是学校的灵魂。一所学校应该建立、凝聚或传承怎样的文化?如果办一所令人崇敬的学校,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我想应该离不开“教室文化、教师文化及课程文化”。

教室文化。世界上没有两所完全相同的学校,也不存在两间完全相同的教室。如果我们“忽略教室的多样性和其中发生的事情的固有性,仅一般性地议论教学是非常空洞而没有什么意义的”。

教室文化,首先应该建立师生倾听的文化。我们不难看到小学课堂回答问题是“叽叽喳喳”,到了初中、高中,学生表情麻木,几近拒绝发言。何故?我们的教室是被动的,齐步走的,近似固化,而不是令学生喜欢的“润泽的教室”或是“温润的教室”。这里缺乏教师、学生“用心相互倾听”,“学霸”掌握发言的主动权,一些可能冒出来的互动、碰撞、交流已被扼杀在萌芽状态了。理想的状态应是:于生,既鼓励学生发言,又培养学生倾听能力;于师,“应视学生的每一句话都如珠玉般的宝贵而给予尊重的态度,精心选择那些能给每个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言语来上课的讲话方式”。

其次,教室文化是师生情感共振的文化。学生在教室里有有声的和无声的语言,当教师讲课、提问、交流时,既要倾听学生的有声语言,又要捕捉学生无声的语言,“竭力以自己的身体语言和情感与学生的身体动作和起伏的情感共振”。在这样的教室里,学生与教师共生长,无疑都是幸福的。

再次,建立“学的文化”。一定意义上讲,教师按自己的教学计划上课不是真正的上课,当教师面对学生,双方产生学习共振,根据学情掌握教学进度,才是真正的上课。

教师文化。当下,我们稍微审视一下学校的教师生态,教师与学校、同事、家长的关系是否和谐呢?有的教师生怕自己的“教学秘籍”被同事“偷走”,不愿与同事分享教学心得。如果打开教室的大门,建立师师之间的“合作性共事关系”,人人开放自己的教室,每年每位教师至少上一次公开课,建立起教师间公开授课的教研体制,每位教师作为教育专家而共同构建一种相互促进学习的关系,破除师师交流中教室的篱壁、学科的壁垒,3年后教师的专业成长将会发生何等的变化?不可估量!

课程文化。教科书是教师教学的工具,准确地说那只是“教”的课程,而不能等同于“学”的课程。传统的学校教育,常常某一单元以“目标、达成、评价”而进行组织,是“阶梯型”课程,难以满足学生个体发展需要。如果创造以“学为中心”的课程,“把课程单元放在‘主题、探究、表现’的模式中加以设计,而在教室中则要实现‘活动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教学效果将会完全不一样。同时,开展综合学习。即以现实的课题为中心组成单元,组成学习的课程,利用合作、探究、对话的方式,让学生走进身边这所“社会”大学开展课题或主题式学习。这种方式可谓是对学生自主性、主体性学习最大化的挖掘、检验与提升。

当学校建立了以上教室、教师、课程的文化,学校便成为学生相互学习成长的地方,成为作为教育专家的教师们相互学习成长的地方,成为家长和市民参与学习教育、相互学习成长的地方。于是,便形成了“学习共同体”;于是,从一间间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根植于学生、教师、社会和谐关系的教育“革命”,便“静悄悄”发生了。

文化改变,学校改变。这就是佐藤学先生的《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引出我对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考。

(作者单位系湖北省黄冈市教育局)

《中国教师报》2018年07月04日第9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