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综合新闻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家庭教育 国际教育 民族教育 思想理论 书香校园
首页>检索页>当前

生活教育与核心能力培养

发布时间:2018-07-11 作者:刘大伟 来源:中国教师报

生活教育理论自陶行知提出伊始已历时百年,已经成为海内外颇有影响力的“生活教育流派”,对中国及第三世界国家的教育依然产生着重要影响。

生活教育理论提出了四点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即学习力、生活力、自治力和创造力。这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目标不谋而合。核心素养中提出要通过“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来培育“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这与生活教育“四力”思想极其吻合。因此,在生活教育理论提出100周年之际,我们要回过头来反思,如何能够以“四力”思想为抓手,聚焦学生核心能力培养,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砥砺前行。

以学会学习为导向培养学习力。学习力的提法,源于陶行知在1919年提出的观点:将“教授法”变更为“教学法”。这种强调在“做中学”的能力凸显学生主体性,也最终促使生活教育由杜威的“做中学”转变为“教学做合一”。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会学习”思想,随后我国的学生核心素养中也提出了“学会学习”这一概念。这些概念的演化发展都与生活教育思想中的学习力有异曲同工之妙。新时代,学校教育要落实以学会学习为导向的学习力培养,首先要根据培养目标建构多元整合的课程体系,给予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自由,适应学生的差异性及个体化需求;其次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选择、自我发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特点,积极推进分层制、走班制、选课制等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自主选择中研判自身能力,逐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再次要注重教师对学科学习力的研究,发挥教师的主导性特征,针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为学生在校园内打造差异性学习空间,促进学生在能力培养中学会学习。

以健康生活为导向培养生活力。生活力的获取是生活教育的出发点,包含了健康生活力、劳动生活力、科学生活力、艺术生活力、改造社会生活力。这五点内涵否定了简单的唯智论,转而以培养学生生活力为旨趣,强调了人与人交往的能力、自我生长发展的能力和改造社会的能力。简而言之,生活力划分为两类,即“知识与技能”“态度与品格”,这与美国学者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中“人际”“内省”“自然探索”有着相似的价值取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出版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提出,教育的四个支柱是要让学生能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学会生存”,而这种生活再回到中国语境来看就是一种健康导向的生活。新时代,培养学生生活力的着眼点在于健康生活,而具体抓手又可以落实到交往上。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交往,我们以交往为核心构筑学校课程,鼓励学生学会交往、学会自我生长、改造社会,将家长和社会剥夺的儿童权利还给儿童,让学生在真正的健康生活中培养生活力。

以责任担当为导向培养自治力。1919年,陶行知发表《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认为“学生自治,是共和国学校里一件重要的事情。我们若想得到美满的效果,须把它当件大事做,当个学问研究,当个美术去欣赏”,因为学生自治“可为修身伦理的实验”“适应学生之需要”“辅助风纪之进步”“促进学生经验之发展”。自治力在学校教育中的实施,可以提高学生的自觉性、能动性、责任性和探究性,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与担当意识。自治力是教育治理能力的一种体现,它既是个人能力的培养,也是社会公民意识形成的主要因素,更是培养主人翁意识、责任担当意识的主要抓手。因此,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我们应当首先建构一种指向责任担当意识的自治力课程体系,从思想上、意识上和行动上培育自治力,通过课程教学让学生有参与意识、能动意识和建设意识;其次通过改革学校的制度管理模式,从规训走向民主,引导学生在参与班级事务、学校事务管理的过程中形成责任担当意识;再次是鼓励学生以生活力和学习力培育为目标,构建学习发展共同体,在共同体建设过程中培育自治力,实现“教学做合一”。

以实践创新为导向培养创造力。创造力是陶行知在教育研究领域的一大重要成就,而且他也是公认的我国创造教育的开拓者和奠基人,相继发表了《创造宣言》等多篇讨论创造力的文章,提出了“六大解放”原则,即解放学生的眼睛、头脑、双手、嘴、空间、时间,给予学生充分的创造空间。在当前强调实践创新的新时代背景下,教育者更要把握生活教育的时代特征,鼓励师生在日常的、生活的教育行为中培养创造力。同时,我们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在科学研究层面的创造力,还要关注学生在艺术创造、学问创新等方面的创造力。当前,教育界的STEAM课程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时代借鉴,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融合在一起,打破学科界限,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社会发展呼吁生活教育要与时代同脉搏。百年来,生活教育始终与时代需求密切结合,参与到我们的课程改革、课堂教学变革等一系列教育发展的大势中。生活教育的百年就是不断融合中西、走出中国特色的百年,而未来的一百年,生活教育还会也必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作者系南京晓庄学院陶行知研究院、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中国教师报》2018年07月11日第13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