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综合新闻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家庭教育 国际教育 民族教育 思想理论 书香校园
首页>检索页>当前

陶 器

发布时间:2018-08-29 作者:周光辉 来源:中国教师报

邂逅那些小器物,它们素拙古朴,仿佛来自乡间野岭,有种泥土的色彩和气息,却又精致无比。方知,有一种物,不落凡尘,它们是陶器。

《吕氏春秋·仲冬记》有记:“陶器必良,火齐必得。”陶器,是用黏土烧制的器皿。用黏土塑成型,干燥后放入窑内,与火激情相碰,然后决绝地离别,成为一件陶器。

站在陶神灯和陶镜台前,它们如磁石般吸引了我的目光。望着玻璃罩中被封存的藏品,我只能与它们保持适度的距离,用目光去感受,用心灵去揣测。岁月风尘中不掩芳华,它们独特的造型、精巧的做工,让人遥想当初的华美,感喟久远时代的精工美造。

它们的美,不仅仅在工艺,更是谜一样地诱着我的心。不由得想象自己幻化成汉代公主,端坐在陶镜台前,露皓齿,抚香腮,描蛾眉,掩不住娇羞之态,身着汉服华裳,轻舞长袖,兀自妩媚。

陶神灯和陶镜台都属于彩绘陶,彩绘陶的历史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战国、秦汉是发展的繁荣时期。想象他们的主人,若不是生于官宦或富贵之家,恐怕是没有这样的排场的。

向前追溯,汉文帝刘恒怕陵墓的安全受到威胁,想加固陵墓,于是征求大臣的意见。以执法之严著称的中郎将张释之说道:如果陵墓中有别人想要的东西,即使整座山封固起来还是有缝的;如果里面没有别人想要的东西,即使没有石椁又有什么可担心的呢?文帝十分欣赏并赞同张释之的话,《史记·孝文本纪》云:“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

霸陵薄葬,在丧葬史上传为佳话,成为帝王节俭的典范。在汉文帝当政的23年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两汉之际,赤军闯入关中,为了得到金银财宝,对汉代宗庙园陵进行挖掘,只有汉文帝霸陵和汉宣帝杜陵得以保全。

到了景帝一朝,厚葬之风卷土重来。景帝刘启之子中山靖王刘胜在位42年,满城汉墓是刘胜及妻窦绾之墓,墓室庞大,陪葬品豪华奢侈,除了陶器还有金银铜铁玉石等器物万余件,最著名的当属“金缕玉衣”。金缕玉用一千多克金丝连缀起两千余片大小不等的玉片,由上百个工匠花了两年多时间完成,整件玉衣设计精巧、做工细致,是旷世难得的瑰宝。这种厚葬之风一直延续到东汉,其泱泱之势并无削减。

各种明器陈列在博物馆里,历经岁月的侵袭,依然风华绝代。然而,无论奢华还是俭朴,终是帝王之家,平民百姓永远无法企及,只能遥望着那一片繁华。而繁华,总会被历史雨打风吹去,后人只能扼腕叹息,留下无尽的沉思。

(作者单位系河北省玉田县教育局)

《中国教师报》2018年08月29日第16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