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雪域高原守护生命
www.jyb.cn 2015年07月28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杂志
人物小传:格桑顿珠,西藏第一位外科学博士,1990年毕业于江西南昌十七中,1993年毕业于北京西藏中学。现任西藏自治区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副主任医师。
格桑顿珠在那曲地区牧区巡诊(格桑顿珠供图)
1985年,国家开始举办内地西藏班,当时的我还是个几乎未走出过大山的懵懂少年。我的家在西藏日喀则地区珠峰脚下定日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父母都是普通工人,我从小随爷爷奶奶在农村生活。对外面的世界,我很渴望也很向往,然而心中对外面世界的概念仅仅是祖国内地,只知道祖国内地有个北京城,就像电影里看到的一样,高楼大厦、灯火通明,还能吃到西瓜和冰棍儿。
内地班给了我一生最大的财富
1986年,我非常幸运地以定日县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七中学,乘飞机、坐火车,翻山越岭来到英雄城——南昌。
说实话,来到南昌,高楼大厦看到了,西瓜吃到了,冰棍儿也尝到了,孩提时代本能的愿望实现了,起初的兴奋与喜悦也慢慢淡化了,涌来的是思念父母与家乡的泪水,还有对炎热气候和蚊虫叮咬的不适应。哭过、闹过、要求回家过,然而,因为遇到了一群西藏班的好老师,在他们无微不至的细心关照和热情温暖的帮助开导下,我走出了思念与不适的阴影,在南昌十七中快乐幸福地生活学习着。
那时,老师们经常组织班级小型晚会、班集体生日会,寒暑假带我们到庐山、井冈山等革命圣地游玩,缓解我们心中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在丰富多彩的生活学习环境中,我们不但学到很多书本知识,还对祖国大好河山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了解到祖国内地不是只有北京城,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56个民族才是我们真正伟大的祖国。在老师们的细心照料下,我们逐渐长大成熟,认识到党和政府花费巨大的人力、财力,把我们送到内地求学的意义,体会到今后自己学成返藏后的责任和义务,就像写在我们教室黑板上方一行醒目的大字“努力学习,建设新西藏”一样,我们只有更加努力、更加勤奋,才能不辜负老师们的辛勤付出、不辜负家乡人民的重托。
我们的老师们,因为我们这群来自雪域高原、离开家乡离开亲人、肩负着家乡希望与亲人重托的孩子们,长年累月地放弃了休息、放弃了节假日,甚至很多老师无暇顾及自己的小孩和家里人的生活,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我们身上。我们生病了,第一个陪在我们身边的人是老师;我们心情不好了,第一个开导我们的人是老师;批改作业、补习功课、夜间宿舍区巡防、清晨叫醒出操、督促个人卫生、帮助和教会我们洗衣、整理内务的人,都是我们可亲可敬的老师们。他们不单是老师,更像是全职父母。
还记得,我们初到南昌,很多同学的汉语水平很差,除了藏文课,其余很多课就像听天书一样。我们的语文老师,为了能快速提高我们的汉语水平,为了便于辅导我们的汉语功课,干脆就搬过来和我们住在学生宿舍区,还和两位汉语水平最差的同学住一间宿舍。在老师们如此忘我的工作和关爱下,我们的汉语水平提高很快,不到半年,我们学习任何科目,已经没有语言上的障碍了。在一次全校初一年级15个班级参加的数学竞赛上,我作为西藏班唯一的选手,取得了全校第一名的好成绩。之后,我们西藏班的学生经常在校级知识竞赛、朗诵比赛等很多比赛上拿到很好的名次,我个人还有幸获得过“国家半月谈奖学金”和三届“南昌市三好学生”荣誉称号。
当初无知的少年在老师们的教育下已经成长为一个有一定责任和担当的少年,这也是内地西藏班教育给予我这一生最大的财富:为国家担当、为民族担当、为家乡担当。
把从医确定为终生的职业道路
1990年,我被保送到北京西藏中学高中部。到了北京西藏中学,不一样的是学校的名字变了,校园的环境变了,除此之外,一样有和蔼可亲、尽心尽力、任劳任怨的老师们,一样有来自学校和社会无微不至的关怀。天安门、万里长城、故宫博物院、人民大会堂,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与祖国的强大再一次深深震撼着我这个从山村里走出来的少年;国家科技馆、国家天文台、航空博物馆,使我感受到祖国的强大需要靠知识,家乡的建设更离不开知识。
在人民大会堂,我有幸面对面与时任中央领导李铁映、丁关根座谈;逢年过节,北京市原副市长张百发、教育部民族教育司领导经常来到我们身边,与我们一起吃年夜饭,大年初一拜年祝贺,让我深深感受到祖国对我们的关心,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我们的关怀,西藏班老师们对我们的关爱。
临近高考,填报志愿有可能决定自己终生的职业道路和人生道路,当时的我,对医学的认识虽然仅停留在穿白大褂和打针,但冥冥之中意识到这个职业一定会给家乡人民带来更多的帮助。这个时候,老师们又再次充当了“父母”的角色,在分析了我的性格和成绩之后,建议我报考上海医科大学。在老师的指导下,1993年,我顺利考上了上海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踏上了求学之路。上海医科大学严谨的教学管理和发达的医疗条件,让我再一次为高中老师当初的指点而感动。在这样一所名校里,我确信:只要我自己努力学习,今后一定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一定不会辜负党和政府、家乡人民和老师们的期望。
步入医学殿堂的我如饥似渴,像海绵一样汲取医学知识,像蜜蜂一样辛勤遨游在医学知识的花海里。1998年,我顺利完成了5年的学业,义无反顾地回到了西藏,因为内心唯一不忘的教诲是:努力学习,建设新西藏。
把知识和能力用在服务西藏人民的事业上
来到西藏自治区第二人民医院,我把自己有限的知识和能力全用在服务西藏人民的事业上,工作热情努力,经常加班加点,但医术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工作之余我就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总结经验,通过自学、上夜校等方式弥补自己外语水平较差的缺陷。我各方面出色的表现逐渐得到了单位同事和广大患者的认可,我被选定为医院重点培养人才。2002年,我被单位选送到首都医科大学攻读在职硕士研究生,主攻神经外科专业。其间,我像珍惜自己的眼睛一样珍视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没有寒暑假,没有节假日,我把有限的时间全部用在学习上,“图书馆—食堂—宿舍”,三点一线是我三年间全部的生活内容,“耐住寂寞,付出会有回报”一直是我坚守的信念。凭着锲而不舍的精神,我最终通过了难度较高的国家硕士学位考核,顺利毕业。
2007年,我参加了全国统考,考上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的博士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的神经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赵继宗教授。2010年,我的博士学位考核顺利通过,还获得了当年“王忠诚优秀研究生”奖学金,博士论文获得首都医科大学第二届博士论坛一等奖,其间发表了一篇SCI文章。很多校友及朋友建议我留在内地发展,在内地工作的确有诱惑力,但心中激励我的依然是在内地西藏班时的班训:努力学习,建设新西藏。我想,在内地尤其是大城市,多一个博士少一个博士没有任何差异,而我作为西藏第一个医学外科博士,在家乡一定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2010年,我在全体职工的热烈欢迎下回到了西藏自治区第二人民医院,再一次开始了我服务西藏人民的事业。目前,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全体同仁的努力下,我们成立了西藏自治区第二人民医院首个神经外科病房,在赵继宗院士的大力支持下,我院神经外科成为了“北京天坛医院临床技术援助基地”,完成了很多西藏神经外科的首例手术和高难度手术,给西藏的群众搭建了在家门口也可以享受北京最顶级神经外科专家诊治的平台。
内地西藏班的老师教育我们,人只要有责任和担当,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做出伟大的事业。现在我的工作也很平凡,但我想在平凡中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做出伟大的事业,所以我非常感谢国家“智力援藏”这一英明政策,更感激给予我知识和灵魂的西藏班的老师们!
(本文来源:《中国民族教育》2015年第7-8期)
![]() |
相关新闻
特别推荐
- 内地班助我如雄鹰般展翅高飞2015-08-26
- 喊一声妈妈,就是永远的牵挂2015-08-25
- 孩子们,老爸为你们骄傲2015-08-25
- 靠近你,温暖我2015-08-18
- 做西藏班的勤俭当家人2015-08-06
- 藏器待时,相信明天2015-08-06
- 教育的力量,世界的创举2015-07-29
- 除了感谢,还是感谢2015-07-29
- 从她身上我看到了希望的样子2015-07-29
- 带动地区发展 促进共同繁荣2015-07-29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