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首页|新闻|国内|国际|基教|高教|评论|高考|考研|就业|教学|学术|专题|图片|资料|社区|论坛


新闻播报|基教要闻| 基教视点|政策解读| 基教人物|免费教育| 招生考试|评论分析| 热点专题|特别策划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民族教育杂志 > 聚焦>正文

生命里不灭的西藏烙印

www.jyb.cn 2015年07月28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杂志

    人物小传:施乃平,1979年至1990年在西藏山南地区从事援藏工作,1997年至2008年担任江苏南通西藏民族中学校长。
    

施乃平和南通西藏民族中学的学生在一起

 

    西藏,是我生命中永远的情结。因为我曾有过11年的援藏工作经历,又在内地教育援藏的学校当了11年的校长书记。对于我来说,生命中已经融入太多的西藏元素,西藏,是我久久不能忘怀的眷恋……
    西藏同胞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我的青春年华是在雪域高原度过的。1979年3月,时任公社党委书记的我接到上级组织部门的紧急通知:抽调我作为援藏干部,而且要迅速进藏。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们这些共产党员总是时刻听从党的召唤。虽然有很多家庭困难,但我以一个共产党员的组织纪律与政治自觉,无条件服从了组织决定。随后便一路颠簸十多天后到达了西藏。
    进藏后,我先后在山南地区的隆子县和扎囊县工作。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西藏,条件很艰苦,我们这些基层干部常年下乡,与农牧民群众一样,吃糌粑,那时很少去考虑自己的物质生活,整日思考的就是如何帮助藏族同胞脱贫致富。我们的足迹穿行于荒山野岭之中,走村串户,访贫问苦,与西藏农牧民结下了鱼水深情。让我终身不忘的是,我这条命,还是藏族同胞救下的。
    那是我在隆子县工作时,一次骑马到偏远山区去推广青稞良种,由于山路陡峭,不慎从马上摔下山沟,昏死过去。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一位采药的老藏民发现了不省人事的我,使尽浑身力气把我背回家中。随即请来一位老藏医为我疗伤,老藏医神奇的医术使我起死回生。也许是命中注定,如果不是那位藏民及时发现,如果不是老藏医的精湛医术,我也许早已长眠在青藏高原。藏族同胞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更给了我全心全意为西藏人民服务的精神动力。
    我又干起了“不进藏”的援藏工作
    调回内地后,我在南通职业大学副校长、副书记的岗位上任职多年。1995年,按照国家关于加大教育援藏力度的指示精神,江苏省政府决定在南通新建一所内地西藏民族中学。市委领导考虑我有西藏工作的经验,把我作为校长的最佳人选征询我的意见。
    1987年9月我担任扎囊县县委副书记,曾作为西藏自治区代表团成员出席过国务院第二次援藏工作会议,这次会议,国务院具体部署教育援藏及内地办学的措施。我长期在西藏工作,深知西藏教育的现状和西藏人民对教育的期盼,深感中央教育援藏战略的重大意义,所以,我愉快地服从组织安排,担任了南通西藏民族中学的校长书记,又干起了不进藏的援藏工作。
    当时有人说我官越当越小,在西藏吃了十多年苦,如今又摊上这份“苦差事”,真是亏了。这些功利看法,还真动摇不了我对于西藏的情感,为了西藏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我觉得把个人得失放一边,再苦再累也乐意。
    建校后,我们牢记教育援藏的重大使命,把办西藏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具体行动。我以身作则,发动学校全体教职工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工作”的“老西藏精神”,短短几年,把我们这所建校较晚的内地西藏学校办成了西藏家喻户晓的名校。我们每年都不顾高原缺氧的反应赴拉萨迎接新生、召开家长会议。会议期间,我的脖子上会围上几十甚至上百条洁白的哈达。有的家长拉着我的手说:“老书记啊,把孩子交到你手上,我们放心!”
    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
    一些媒体采访我时,总喜欢探询我校办学成功的“秘诀”。我认为我们学校成功的最重要“秘诀”就是:对学生真诚关爱。
    真诚关爱就是一种教育态度,有了真诚的态度,就有好的教育效果。办学初期,全校几百名学生,我都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家庭情况我基本了解。我经常用藏语与学生谈心,学生有什么心里话都乐意与我交流。我把这些远离故乡的孩子看成是自己的子女。学生生病了,我都要亲自过问。由于连续多天的阴雨,我在男生宿舍检查时发现有多名孩子患了疥疮,且大多在身体的隐蔽部位,学生不好意思到医务室治疗,导致了感染。发现这个情况,我说服学生脱去衣服,逐人检查,逐个抹药,并用开水烫泡衣物,持续工作三天,病情终于得到控制。
    几年前,学生仁增加措患上顽症“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医院三次发出病危通知书,我们本着对藏族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要求职能部门尽最大努力做好心理疏导以及每天的检查记载工作。我亲自去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专家领导来研究对策,先后两次带领学校其他干部到第一人民医院召开现场办公会。在最危险的时刻,学校的办公会和第一人民医院的院务会一起召开,共同研究挽救年轻生命的“良方”。我提议立即请上海专家来会诊,终于把仁增加措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那段日子,我吃饭不香,夜晚难眠,心头总是挂念着仁增加措的病情,一有时间就到医院陪伴孩子。为了解决仁增加措高额的医疗费,我发动全校教职工捐款五万多元,凑足了医疗费用。后来,从拉萨赶来的仁增加措的父亲拉着我的手,感激万分地说:“是共产党给了我儿子第二次生命,您比孩子的亲人还亲!”
    让西藏孩子在内地有个“家”
    西藏学生到内地上学,由于路途遥远,入学后一般要到初中或高中毕业才返回西藏,因此,他们免不了有思念亲人的心理寂寞。尤其是初中学生,入学时才十二三岁,是特别需要亲情呵护的年龄。
    为了让这些雪域高原的孩子在“亲情”关爱的氛围中安心学习,我校在建校初期就开展了“师生亲情牵手”活动,全校教职工以“特殊学生家长”的身份带一名或几名学生作为“定点”关爱的对象,要求在学习、生活、思想方面给予特别的关爱和帮助。每逢节假日特别是春节、藏历新年等重要的传统节日,“家长们”会把孩子接回家生活,让孩子在内地感受家的温馨。那时候,逢年过节,我家里都有十多个孩子围坐在一起开开心心地吃团圆饭。曲卓玛是我牵手的“藏族孙女”,孩子刚开始到我家免不了腼腆,后来我家的所有活动包括走亲戚都带着她,孩子慢慢就融入了我的家庭,常常主动向“家长”汇报学习、生活情况。去年曲卓玛患水痘住院治疗,我们一家全部投入到护理工作中。“爷爷”“奶奶”白天看望,送饭送汤,陪伴孩子;“爸爸”“妈妈”下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医院看望孩子。我们每天都要和远在西藏的孩子的父母通话,告知治疗情况,好让他们放心。
    曲卓玛病愈出院了,可让南通和西藏“两地的家长”操心的新问题又来了:孩子住院近二十多天,耽误了学业,成绩一下子下降了。更麻烦的是,本来成绩不错的孩子由于成绩下降产生了自卑心理,对学习有了畏难情绪。这可让曲卓玛的父母急坏了,他们打电话向“南通的亲戚”求助。我一方面安慰孩子的父母,一方面做好孩子的心理疏导工作;同时与班主任和任课老师沟通,安排时间把孩子生病期间没学的课程补上。
    在身边人耐心细致的引导下,曲卓玛慢慢走出了自卑的阴影。一个月后,期末考试的成绩出来了,曲卓玛又进入了班级的“第一方阵”。为此,我家还特地做了一桌好菜“奖励”孩子。曲卓玛的父母知道孩子进步了,夫妻俩在电话里争着对我们一家表示感谢,他们说,我们两家是永远的好亲戚……
    “难道说还有无言的歌,还是那久久不能忘怀的眷恋”,《青藏高原》的这句歌词也写出了我们这些援藏工作者的真实心境。西藏,是我一生最为深刻的眷恋。那里,有我青春华丽的梦想,有我辛勤播撒的汗水,有我践行崇高使命的足迹。如今,我退休了,但我尽我所能发挥余热,为教育援藏尽一个共产党员的绵薄之力。
    援藏,是我毕生的使命;爱藏,是我永远的情怀。
    (本文来源:《中国民族教育》2015年第7-8期)



分享到

【字体:大中小】【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编辑:赵岩yan}
相关新闻
特别推荐
  • 内地班助我如雄鹰般展翅高飞2015-08-26
  • 喊一声妈妈,就是永远的牵挂2015-08-25
  • 孩子们,老爸为你们骄傲2015-08-25
  • 靠近你,温暖我2015-08-18
  • 做西藏班的勤俭当家人2015-08-06
  • 藏器待时,相信明天2015-08-06
  • 教育的力量,世界的创举2015-07-29
  • 除了感谢,还是感谢2015-07-29
  • 从她身上我看到了希望的样子2015-07-29
  • 带动地区发展 促进共同繁荣2015-07-29
  • 让学生在“参政”中“触摸
  • 美育,点滴滋润孩子心田
  • 高中生作文,怎样才能摆脱
  • 如何教小学生写作文
  • 综合素质评价 谁掌握话语
  • 农村实验教学:灵活取材天
  • “六步”造就诗词小达人
  • 多地中小学迎来开学日
  • 湖北省汉川市:新课堂改革
  • 重庆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
最新新闻
  • 上海高校非遗作品亮相进博会
  • 高铁上的“少年宫”
  • 集团办学为大班额消肿
  • 送“福”给学生
  • 春运中,这盏“小桔灯”照亮回家路
  • 发力数字媒体产学合作 助推新工科人才培育
  • 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让你爱上中国字”走进沈阳师范大学
  • 校宝在线全力打造一站式教育服务平台
  • 同济大学举行纪念陈从周百年诞辰系列活动
  • 闽南理工学院举办建校20周年庆祝大会
  • 本科毕业生平均月薪有多少?福建省本科毕业生月薪调查出炉了
  • 2018年“青少年健康评价与运动干预”高峰论坛举行
  • 教育部:“十项准则”为新时代教师划定基本底线
  • 习近平和巴布亚新几内亚总理奥尼尔共同出席中国援建的布图卡学园启用仪式
  • 宁夏银川:经济困难家庭子女上高校每年最多救助8000元
  • 内蒙古:明年起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将获年生均120元补助
  • 青岛友好城市教育国际研讨会签署11份合作协议
  • 办幼儿园不是为了发财的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首届重点中学校长前沿峰会暨人才贯通培养研讨会”举行
  • 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教育集团招聘雄安校区校长启事

基教视点

更多
  • 浅谈北京市将台路小学“以人为本”管理理念
  • “立人字课”:方块字里有乾坤
  • 面对叛逆孩子辱骂请冷静
  • 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应“以幼儿为本”
  • 环创“三大坑”:坑钱、坑物、坑人
  • 幼儿评价 一人一方
  • 集团化办学的体制变革
  • 时代变了,管理需要转型
  • 教育治理,重点在“理”
  • 怎样办一所好学校

图说基教

更多
  • 公益导学周末行
  • 1元钱的力量
  • 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技艺
  • 开学第一课
  • 踏春出游赏春光
  • “明厨亮灶”吃饭安心
  • “微小学”开学啦
  • 感受传统文化
  • 妈妈一样的老师
  • 学生返校报到

热点专题

更多
  • 最美教师志愿者征集
  • 当代教师风采征集
  •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
  • 2014年开学季:新学期 新起点 新愿望
  • 第十二届全国学生运动会

免费教育

更多
  • 江西省赣州开发区失地农民子女免费读高中
  • 陕西:将从2015年秋季起实施免费高中教育政策
  • 高中免费政策影响南疆孩子:“我想回去上学”
  • 新疆柯坪:高中阶段免费就读吸引学生重回校园
  • 成都:高中阶段残疾学生有望实行全免费教育
  • 新疆南疆四地州普高全免费 财政补贴已划拨到
  • 石家庄实施教育扶贫工程 深山区学生读高中免
  • 河北石家庄:深山区学生可免费全面接受高中教
  • 大连:今秋新学期起孤残学生从上高中全部免费
  • 福建:2.6万名残疾学生享受“三免两补”政策

招生考试

更多
  • 上海市中考成绩公布 平均分比去年高5到10分
  • 宁夏回族自治区:严禁普通高中擅自超计划招生
  • 长春推进中考改革:实验题目分值不低于30%
  • 2016年幼升小、小升初各地政策汇总
  • 河南:全面取消公办普通高中招收择校生
  • 河南郑州:中外合作办学初高中招生计划只减不
  • 青岛高中自主招生权“下放”学校 自测择优录
  • 北京中招:将科目选择权交给学生
  • 北京招考改革新方案解读:供给侧给学生更多选
  • 北京中考首次实行考后知分填报志愿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

Copyright ©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71141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