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综合新闻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家庭教育 国际教育 民族教育 思想理论 书香校园
首页>检索页>当前

他们,因爱而生——无私奉献的内地民族班教师群像

发布时间:2016-05-05 作者:张滢 赵岩 来源:中国民族教育

有这样一群教师,不仅要关注孩子的知识与能力,还得操心孩子的衣食住行、心理健康,让孩子长期身处学校也如在家般如沐春风……

有这样一群教师,他们的工作时间是“一个七日连着又一个七日”,不分白昼黑夜,只要学生需要,随时出现在教室、寝室、食堂……

有这样一群教师,他们想方设法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拼尽自己所有的力量去点燃学生心中向好向善的火花……

他们,就是内地民族班教师。

1985年,按照中央的决定和部署,部分省市开始举办内地西藏班。2000年,内地部分省市开始举办内地新疆高中班。2010年和2011年,国家又相继开办内地西藏中职班和内地新疆中职班。多种类型和层次的内地民族班,为民族地区培养坚定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人才,作出了巨大贡献。其中,默默工作、无私奉献的内地民族班教师功不可没。

何以为“家”

家是什么?是阳光,给身心温暖;是绿洲,给生命希望;是灯塔,给灵魂指路。

内地民族班的孩子为了求学,离家千里。身为教师,首先要给他们一个家,也必须给他们一个家。可孩子不是吃穿不愁就能拥有安全感,不是参加几场活动就能产生归属感。这个“家”,更不是孩子随口喊教师几声“爸爸”“妈妈”就能成立。

80多年前,夏丏尊先生在翻译亚米契斯《爱的教育》一书时,曾把教育比作挖池塘:“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家之所以为家,是因为家中有爱。家,就是盛水的池;爱,就是池中之水。

爱,不仅是孩子取得进步时热烈的赞美,也是孩子误入歧途时严厉的批评。青春期孩子的成长怎么可能波澜不惊?山东青岛崂山第二中学内地新疆班的刘晓玲老师狠狠批评过犯错的学生古丽胡玛尔。可古丽知道,只有妈妈才会这样为自己紧张,妈妈永远是孩子最后的屏障和依赖。

爱,不仅是孩子身体生病时细致的照顾,更是孩子心理“生病”时入微的体察。任性和冲动本是孩子身上常见的毛病。江苏南通西藏民族中学的达斌老师永不言弃,一次次为学生修补心灵的裂痕,永远把学生的喜怒哀乐记挂在心。

从某种意义上说,内地民族班教师有时胜似父母。因为理性的爱宽严相济,与感性交相辉映。

何以为“教”

将学生“视若己出”是一种境界。然而,对于内地民族班教师来说,光达到这种境界,远远不够。

先要有“爱”,然后是“教”,缺一不可。国家设置内地民族班的目的之一,是为民族地区培养栋梁之材,孩子们的文化知识学得好不好,关乎民族地区日后的经济社会等全方位发展。针对内地民族班的特点,一个又一个教师团队不断研究教学规律,改进课堂教学,因材施教,使教学方法更加适应学生实际。

“内地民族班学风正、教学质量高、学生升学就业有保证”,早已成为民族地区家长口耳相传的佳话。然而,内地民族班教师的“教”又绝不仅仅是——帮助学生升入好学校,谋得好出路。

升学、就业不可谓不重要,但从教20年历程让河北师范大学附属民族学院内地西藏班的崔光红老师感受到: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比学生考出优异的成绩更重要。

青春期的孩子总是向往成功,可什么是成功?忠于自己热爱的事物,是成功;不断努力追求自己的目标,是成功;改正缺点,端正人生态度,也是成功。

多年前,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内地西藏班的刘慕霞老师为了培养一个敏感内向的藏族男孩的自控力和责任感,专门在教室里养了6盆兰草,要求男孩想办法让它们生机勃勃。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男孩等待兰草花开的时刻,刘慕霞老师也在耐心等待花季少年的成长。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不能用一个标准塑造所有学生。”——这些在普通学校也很难大面积实现的教育理念,在不少内地民族班教师手上变成了现实。

何以为“师”

叫“老师”,却是朋友,是朋友,又像父母,还胜似父母……做内地民族班教师,甜中带酸,酸中有泪,泪中含笑,五味杂陈。

不管从教的初衷如何,选择内地民族班,就选择了奉献。可学生的发问总是天真又直接:“亲爱的老师,是什么力量让您十几年如一日,无悔无怨?是什么力量让您不计得失,甘心奉献?老师们整天陪伴着我们,那,老师,你们的孩子谁来陪?老师,您不累吗?”

谁不爱自己的家庭?谁不愿意累的时候躺下来歇一歇?只是,顾了“大家”,不得已才舍下“小家”。

诚然,在利己与利他之间作出选择,体现的是平庸与伟大的区别。但教师并非完人,单向度无休止地付出不可能持久。那么,又是什么让他们只问付出不求回报?是因为被学生纯真的信赖打动?是因为自身的责任关乎学生一生的命运?当然是,但又远远不止于此。对这一问题,教师只怕要穷尽一生才能回答。“感动着记忆中的感动,追求着理想中的追求,路上少不了质疑与嘲笑,但那又怎样?”上海市行政管理学校西藏班葛超老师一句“那又怎样”,道出了这个群体倔强的坚守。

珠峰见证,天山见证,沙漠见证,草原见证……见证水滴石穿,见证铁树开花,见证教师因爱而生。

是的,“那又怎样”,洒向学生的那缕阳光,终究也会温暖教师自己。而这,也许正是师者何以为“师”的真意。

展开全文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中国教育报热线影响教师的100本书我要写教育评论教师招聘我爱校服教师大本营教育项目合作
点击排行
社区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