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综合新闻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家庭教育 国际教育 民族教育 思想理论 书香校园
首页>检索页>当前

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民族团结教育探索

发布时间:2016-02-02 来源:中国民族教育

永康市位于浙江省中部,被誉为“中国五金之都”,五金文化带来了各个民族的“新永康人”。堰头小学地处永康经济开发区,成为典型的输入型少数民族子女的学校,99.2%的学生是外来建设者子女,来自16个省份,有侗族、白族、布依族、彝族、仫佬族等20多个少数民族。由于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家庭,学生的经济、文化背景、生活习惯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如何切实尊重差异,让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实现彼此间的认同、接纳、欣赏、交融,一直是我们在思考和重点解决的问题。

“一墙一廊一窗一操”——实现民族文化进校园

为了让学生从小接受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熏陶,我校在操场的四周绘制了一面长达300多米的民族文化墙,展示出中国56个民族的风土人情,在餐厅布置了一条“舌尖上的民族美食”的文化长廊,在校园里设置了一排民族文化宣传窗,营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氛围,让民族特色文化每天陪伴在学生身边,促进他们成长。

学校少先队整合了藏族、白族、土家族、彝族、苗族、布依族等6个少数民族的特色舞蹈,编排了别具一格的“民族操”,取代了传统的课间操。每天,学生伴着各民族经典音乐起舞,满是动静结合的诗意。

“五团两教材”——实现民族文化进课堂

学生以才艺展现自己的民族特色,教师以艺术为突破口,引领学生融入校园民族团结大家庭。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教育背景,但他们都有相同的音乐、舞蹈天分,学校为他们提供了展示才艺的平台,赋予了他们由内而外的自信,学生敞开心扉,接纳不同民族的文化,艺术也因此成为了连结学生的纽带。

我校成立了5个民族艺术团,即“七彩民族合唱团”、“民族舞蹈团”、“葫芦丝民族乐器团”、“巴乌民族乐器团”、“京堂鼓乐团”。其中“民族舞蹈团”、“七彩民族合唱团”先后参加了“第四届新永康人艺术节”、“丽州之夏”广场纳凉晚会、“第六届农村文化艺术节”等演出。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1月,我校“民族舞蹈团”120名队员登上了永康人自己的春晚“华溪春潮”的舞台。在永康市共青团组织的“鼓乐队”大赛中,我校“京堂鼓乐团”荣获一等奖。“巴乌民族乐器团”获永康市中小学生课堂器乐大赛一等奖……学生在学习、表演的过程中,体验与传承着民族文化,收获着民族自信。

我校将民族团结的理念融入课程,将民族团结教育所彰显的教育价值贯穿课堂,鼓励学生参与多元民族文化的学习,形成和睦共生、和而不同的价值观。学校开发了两套民族文化校本教材:低段版的《民族文化知多少》、高段版的《民族文化大交融》。每周一节的“民族文化课”,孩子们开心地徜徉在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大观园里,享受属于他们的快乐时光。

一年一届民族文化周——展现不同民族的精彩

民族文化周是堰头小学一年一度的盛会。本着“让不同的民族绽放出同样的精彩”的目标,从2012年至今,学校已经举办了四届民族文化周。首届民族文化周,以传播民族服饰文化、方言文化为主题。第二届民族文化周,以传播“节日文化”为主题,学生选出最喜欢的少数民族节日,设计并亲身体验了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等节日。第三届民族文化周,以传播“经典舞蹈文化、民族乐器文化”为主题,通过“民族乐器T台秀”、“各民族的特色舞蹈”展示,如白族的《喜庆采春》、土家族的《摆手舞》、彝族的《甘嫫阿妞》、布依族的《绣花调》、苗族的《醉苗乡》,做到家长、教师、学生齐上阵。第四届民族文化周,以传播“民族美食文化”为主题,让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参与到活动中,共同体验不同民族带来的不一样的风情。

少数民族家长工作坊——搭起家校互动平台

学校和家庭互动交融是堰头小学一直倡导的,我校成立了“少数民族家长工作坊”,编写《家长心理健康教育手册》、《争当阳光民族花朵》等校本教材,定期开展“亲子活动课”“阳光家长论坛”,创设“少数民族家长博客”“少数民族家长QQ群”等网络平台,帮助家长学会聆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的需要,传递关怀,促成亲子间和谐融洽的关系,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能力。

科研引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学校以浙江省重点课题《让民族之花在校园绚丽绽放——小学外来建设者民族文化认同教育的研究》为引领,积极开展教育部子课题、浙江省重点课题、金华市级课题、永康市级课题的四级课题研究,先后开展了10多个课题的研究。通过科研引领,创建具有我校特色的外来建设者子女民族团结教育特色。

堰头小学通过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让学生了解了不同民族文化的美。在多元文化里,堰头小学的民族之花绚丽绽放,体现了“小学校、大家庭”“小堰小、大中国”的和谐景象,让多彩民族文化在校园融汇,让各族学生和谐相处。

在堰头小学,外来学生不姓“外”,他们被亲切地称为“民族花朵”,孩子们都有一个响亮的口号“我是民族花朵,我很优秀”。老师们把每个班级、不同的民族凝聚成同一股力量,共建民族团结大家庭,让学生充分发挥特长,培养自信,使他们拥有愉快的童年。学生的父母因此更安心地奋斗在异乡,为建设“两美永康”作更大贡献,他们也愿意花更多时间关心孩子的成长,与孩子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形成了和谐的家庭氛围。

近年来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随迁率不断增加,堰头小学的少数民族学生,其实是我国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缩影。他们如候鸟般迁徙,没有心灵的归属。像这样典型的输入型少数民族子女的学校,经济发达地区还有很多。众多民族汇合在一起,作为流入地的学校教育,要做的是如何尊重差异,包容多样,通过扩大交往交流交融,创造各族学生共学、共乐的育人环境。

学校还需主动担负起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的职责,注重教师的培训,促使教师主动学习、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提升教师的民族文化素养,并在教育教学中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使学生树立起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意识。

我们的学校、家庭、社区、企业,要齐心协力,创新“全域化”交往交流交融的机制,构筑常态化的民族团结教育大平台,将民族团结工作全覆盖,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让各民族在中华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作者:马兰珍,系浙江省永康经济开发区堰头小学校长)

《中国民族教育》2016年第一期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