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五届"用英语讲中国故事大会"来华留学生组入围中外青少年展演阶段名单正式揭晓。
本届大会评审形式灵活多样,创新性地融合了线上选拔与线下选拔双轨模式,线下专场吸引421名留学生参与,线上汇聚了来自全国91所高校、84个国家和地区的501名选手。经过激烈角逐和组委会严格评审,最终30名优秀选手脱颖而出,成功晋级中外青少年展演阶段。
第五届“用英语讲中国故事大会”来华留学生组围绕“我从这里感知中国”这一主题,精心设计了三大特色环节,全方位展现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感悟。
本届活动来华留学生组活动包括三大特色环节,在主题演讲环节,选手们结合自身在华经历,生动讲述他们眼中的中国文化、风土人情和科技发展等方面,分享独到见解;在即兴问答环节,通过评委的即兴提问,深入考察选手对中国社会的认知程度;在戏剧独白/中华才艺展示环节,留学生们用多元艺术形式,向世界传递着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本届大会高级阶段选手覆盖全球四大洲,包括美国、加拿大、俄罗斯、西班牙、意大利、荷兰、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泰国、越南、蒙古、印度尼西亚、尼日利亚、赤道几内亚、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等代表性国家。这些跨越山海而来的中国故事,既是留学生们的生活印记,更是世界感知中国的鲜活窗口。
主题演讲与即兴问答环节精彩片段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南京师范大学 丽莎(俄罗斯)
(GAMANIUK ELIZAVETA)
来自俄罗斯的丽莎来到中国后,从太极图中领悟到了人生真谛,仿佛开启了另一种智慧,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观。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源自道教思想,这句话的智慧让丽莎至今难忘。它如同一把钥匙,为她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观——让她明白黑暗与光明可以共存,对立的事物往往相互依存。
丽莎出生在一个小村庄,小时候被教导非黑即白的生活模式,人生仿佛只有一条通往成功的直线。直到来到中国才懂得"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深意。这份东方智慧教会她在两难中寻找平衡,勇敢走自己的路,最终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
在随后的即兴问答环节,评审老师问:“你提到在回国和留下来中进行激烈过的心理挣扎,你现在有答案了吗?”
丽莎说道:“说实话,我依然没有明确的答案。人生充满变数,很多时候我们无法预知未来。我的挣扎最强烈的时候是在中国疫情期间,当时很多外国朋友因为担心疫情选择了离开。我也曾陷入两难,但最终选择留下。这个决定不是因为我无所畏惧,也不是因为不想家,而是我学会了一种生活态度——就像河水一样顺势而行。生活把我带到了这里,我就在这里扎根。未来会怎样,或许生活会给我新的指引。”
“十个手指搭起了两座大陆的桥梁”
厦门大学 张帅哲 (尼日利亚)
(OKORIE NELSON SOMUADINA)
来自尼日利亚的青年张帅哲,在一次偶然的文化交流中与中国的布袋木偶艺术相遇。这场跨越国界的奇妙邂逅,让他对东方传统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
他在一节文化体验课上邂逅布袋木偶,初次尝试时木偶东倒西歪,老师却赞为“最有创意的表演”,这位老师给了他一个人生启示:“木偶如茶,需静心泡。”后来他学会了用三根指尖演绎人物悲欢。如今红色小木偶悬在他的书包上,仿佛在提醒:文化如巧克力,不尝怎知其甜。
最神奇的时刻发生在结业演出时——当他的木偶终于完成“上户口”(传统仪式动作),在圆满谢幕的瞬间,它突然“啵”地亲了鼻尖一下,逗得全场欢笑。那一刻。他突然明白了中国人常说的“十年磨一剑”的真谛。
在即兴问答环节中,评审老师问:你在中国的有这么多丰富的体验,如果你回到尼日利亚,向你的亲朋好友介绍中国的文化,哪一个是你最想分享的?
张帅哲回答:“中国文化有很多吸引我的地方,但最让我着迷的是布袋木偶戏!用三根手指就能演绎人生百态。我可以用它讲述各种故事,激发朋友们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所以,我一定会把布袋木偶戏介绍给他们!”
“唐妆点染,汉服新生”
华南理工大学 张雪玲(印度尼西亚)
(NOVENNA CELINE)
来自印度尼西亚的张雪玲在寒冬时节来到洛阳,看到身着唐装的姑娘们在古城街头嬉笑游玩。那一刻,她仿佛穿越千年,梦回大唐。她说:“在洛阳变身唐朝公主的体验太神奇了,化妆师小姐姐一边帮我打造精致的唐妆,一边讲解每个细节背后的历史,眉形来自敦煌壁画、发髻是盛唐流行的款式,当她最后为我点上花钿时,镜中的自己完全变成了画里走出来的唐代小公主。”
这一刻张雪玲意识到,汉服不仅仅是博物馆里的文物,更是可以穿在身上的文化之旅。当她穿着飘逸的襦裙在应天门和九州池拍照时,仿佛真的穿越回了千年前的长安。作为留学生,她深深折服于洛阳人将传统穿在当下的智慧。这让她明白:文化传承不在枯燥的说教,而在于亲身体验。相信这种沉浸式的文化体验会让张雪玲终生难忘。
在即兴问答环节中,评审老师问:“除了唐朝服饰,你最喜欢的中国传统文化还有什么?”
张雪玲回答:“中国文化就像一个百宝箱,而我最珍视的"宝贝"是中国成语。它们就像文化活化石,历经岁月却依然闪耀智慧光芒。特别是"愚公移山"这个成语,它深深激励了我——就像我刚来中国时一句中文都不会,但凭着愚公那样的坚持,最终克服了困难。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打动我的地方。”
“当胃找到归宿,心便不再流浪”
天津师范大学 凯文(赤道几内亚)
(NDONG ESONO JESUS NDONG)
来自赤道几内亚的凯文初到天津时,陌生的声音、街道与气息让他倍感孤独。梦中都在想念母亲做的饭菜,直到一盘与家乡风味相似的黄焖鸡出现。那一刻他顿悟:中国美食不是隔阂的高墙,而是温暖的桥梁。为了更加深入理解中国饮食文化,凯文开始学习《报菜名》。每记一道菜名,就像在文化迷宫中找到路标。有一次,一位中国奶奶笑着纠正他:“这是馒(mán)头,不是馒(màn)头。”她的善意让人心头一暖,如同手中热乎的馒头。
如今,黄焖鸡不再只是凯文解乡愁的食物,更让他明白“入乡随俗”并非妥协,而是在异国他乡找回熟悉的温度。当被问及“中国对你意味着什么”时,这位来自赤道几内亚的年轻人总会微笑着说:“是美食的包容,让一个赤道几内亚游子找到了家的归属感。”
在主题演讲中,选手可谓是侃侃而谈,对于语言表述方面游刃有余。评审老师问:“你如何理解中国通?你认为自己是中国通吗?”
凯文回答:“我的中国通之路是从美食开始的。比如黄焖鸡,虽然它在我的国家和中国有不同的文化含义(在尼日利亚是节日团圆饭,在中国是日常美食),但每当我吃到它,就会想起家乡的团圆氛围。现在我甚至把黄焖鸡当作中国的月饼来感受团圆的意义。这种文化融合的体验,让我觉得正在慢慢成为一个真正的中国通。”
“老吾老”的温度:银发岁月焕发光彩
安徽大学 茹欣怡(马来西亚)
(Yee Xin Yi )
来自马来西亚的茹欣怡在安徽泾县医养中心用镜头记录下感人画面:85岁的李奶奶特意换上珍藏的紫色毛衣,对着镜头自信地说要拍出年轻时的风采;李爷爷虽然手有些颤抖,却坚持向志愿者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嘱咐要把照片发给国外的孙子看。看着老人们围在一起欣赏照片,开心地夸赞"真有精神"。
茹欣怡深刻感受到中国养老的独特智慧。她注意到,这里有为老人精心准备的传统文化体验,更在每个传统节日都举办特色活动,让长者们充分享受天伦之乐。中国养老模式最可贵之处在于:不仅提供专业的生活照料,更注重满足长辈们的精神需求,让他们在晚年依然保持尊严与活力。
评审老师请茹欣怡分享在参观养老院期间印象深刻的事件,她说:“我遇到一位曾经担任医院护士长的老奶奶,她从工作到退休都选择在这家医养机构。她跟我分享了许多感人的医护故事,特别提到一个细节让我记忆犹新——她说这里经常能看到老爷爷老奶奶们成双成对地入住,那种白头偕老的陪伴特别温暖,特别有爱。”
一碗面、一座城、一段情
新疆师范大学 欧斯曼扎诺娃·玛丽卡姆(哈萨克斯坦)
(OSMANZHANOVA MALIKAM)
来自哈萨克斯坦的欧斯曼扎诺娃·玛丽卡姆,从兰州拉面升腾的热气里尝到了中国的第一口温度。老板跟她说:“这不是普普通通一碗面,这是兰州的味道,更是中国的温度!”后来,当她走过一座座城市,吃当地的面,背后都藏着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和情感寄托。
如今,欧斯曼扎诺娃·玛丽卡姆学会自己做手擀面,虽然不够正宗,但揉进了她对中国包容精神的理解——就像这片土地上,不同民族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碗“家乡味”。食物,成了她读懂中国温暖的一本教科书。
在问答环节中,评审老师问:“你有没有品尝过新疆拌面?与其他面条相比,它的味道有什么特别之处?”
她说:“新疆拌面确实很特别,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的面条形状——圆圆的,和我们常见的扁宽面条很不一样。而且分量特别实在,里面的肉量多得惊人。味道真的很棒,那种浓郁的香料风味特别有西域特色,我已经跟哈萨克斯坦的同学们推荐了,等他们来中国时,我一定要带他们尝尝这道新疆美食。”
当聚光灯亮起,来自五洲四海的留学生们正以全新的视角,重新诠释着他们眼中的中国。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