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我从这里感知中国 | 来华留学生多元视角讲述中国故事(下)

发布时间:2025-06-19 作者:第五届“用英语讲中国故事大会”组委会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近日,在第五届“用英语讲中国故事大会”高级阶段活动戏剧独白/中华才艺展示环节,六位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用独特的方式演绎了他们眼中的中国文化。

舞台灯亮起,留学生们以多元才艺演绎中华文化。或吟诵诗歌《雨巷》,异国腔调为江南诗意乡愁平添新韵;或挥剑起舞,刚柔并济展现千年侠义精神。唐乐声中,广袖翻飞再现盛唐气象;折扇轻摇,传统贯口相声《报菜名》赢得满堂喝彩。水袖轻扬间,春之精灵舞出东西方美学的交融;诗酒豪情处,李白名篇《将进酒》朗诵将中华气度推向高潮。

每个节目都是跨文化的精彩对话,让传统焕发新生。他们用诗、舞、武、戏,编织出一场跨越山海的文化对话。

戏剧独白/中华才艺展示环节精彩片段

南京师范大学 丽莎(俄罗斯)

俄罗斯选手丽莎以《雨巷》的朦胧诗意,搭建起一座中俄文化的对话长廊。当江南的细雨邂逅低语中那份独有的忧郁,乡愁便在字里行间悄然流转,情绪如水墨般在宣纸上缓缓晕染,层次丰富,余韵悠长。文化的传播,从不是单向的讲述,而是不同情感在交汇中迸发的共鸣与化学反应。

厦门大学 张帅哲 (尼日利亚)

尼日利亚选手张帅哲对中国传统剑术的演绎令人眼前一亮。他手中持剑修长,步伐沉稳,每一式都凝聚着东方武学的神韵。中国剑术,素有百兵之君子的美誉,讲究内外兼修、刚柔并济。张帅哲用动作诠释精神,用理解跨越文化,让这门古老技艺在异国人士中生根发芽。正是这样的生长之势,才得以让中华传统文化不断突破,焕发新生。

华南理工大学 张雪玲(印度尼西亚)

来自印度尼西亚的选手张雪玲,身着一袭汉服、步步生香,额点花钿,仿佛从盛唐画卷中款款走来,宛如一位行走的文物。她以唐代舞蹈演绎盛唐宫廷风貌,仿佛看见安乐公主李裹儿霓裳轻舞、倩影流转的动人场景。当历史的传承被赋予现代的节奏,那沉睡千年的文化基因也随之悄然苏醒。她的演绎诠释了一个朴素却深刻的道理:传统的生命力,不在于形式的固守,而在于不断被赋予新的理解与情感温度。

天津师范大学 凯文(赤道几内亚)

来自赤道几内亚的青年,以相声报菜名的形式传递中国饮食文化。他用一串串菜肴名字,快速而富有节奏感地展现了中华美食的丰富多样。虽菜色各异,但相似的味道中蕴含着团圆与共享的美好寓意。在他的讲述里,饮食成为跨越文化的桥梁,传递着温暖与情感,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安徽大学 茹欣怡(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选手茹欣怡在舞蹈《画中游》中,巧妙诠释了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留白美学。她以轻盈的舞姿和恰到好处的停顿,仿佛在空白处绘出无尽想象,让观众感受到空间与时间的韵律之美。舞蹈中的每一个静止与流动,都成为情感与意境的交汇点,彰显出东方艺术独特的神韵与深邃。

新疆师范大学 欧斯曼扎诺娃·玛丽卡姆(哈萨克斯坦

哈萨克斯坦选手玛丽卡姆的《将进酒》朗诵,深情诠释了李白与尔同销万古愁的豪情壮志。她将这份豪迈转化为跨越文化隔阂的隐喻,提醒我们:文化传播的终极目的,不是单纯展示奇观,而是搭建理解与共情的桥梁。

评审专家们一致认为,本届选手在三个维度实现突破:一是文化解读的深度,二是当代中国的认知广度,三是跨文化叙事的温度。

浙江农林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孔子学院)院长赵有华指出:语言是交流的桥梁,更是文明的密码。唯有语言学习、文化体悟与社会实践三维融合,方能培养真正的"中国通",成为文明互鉴的使者。”

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副院长路云指出:本届大会最令人欣喜的是,我们看到来华留学生们对中华文化的理解正在从表层认知向深层认同转变。”

大会首席学术顾问斯明诚深有感触:真正的文化理解往往源于生活细节的触动,这种'微观叙事'恰恰是最有力的文化传播。用他们的眼睛发现中国的温情,用他们的语言讲述中国的故事,这样的传播效果远胜于任何官方宣传。”

舞台光影流转,五洲学子以才艺为媒,让中华文化的千年神韵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异彩。这些来自不同国度的文化使者,正用他们独特的艺术表达,架起一座座跨文化沟通的桥梁。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