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两翼 四轮驱动赛教学模式创新的“淮信样本”
——来自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探索与实践
俞 宁 黄君录
高职院校的发展离不开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关键必须找准切实可行的载体。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学生技能大赛为抓手,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赛教学结合,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一体两翼、四轮驱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主体,以赛促教和以赛促学为两翼,完善组织管理制度、对接社会需求、提高实践技能水平、打造“双师”队伍为动力)的教学模式。近两年学生参加全国、省、市大学生各项技能大赛共获奖200多项,特别是在2009、2010年连续两年获得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团体总分第一名一项和一等奖一项,为电子信息行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喜马拉雅山脉和珠穆朗玛峰”
“就像高原和高峰,先有高原,才有高峰”,在谈到校内技能教学比赛和国家级技能大赛时,很多人使用了这样的类比方式。如果说该院代表队在200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3G基站建设维护及数据网组建”技能比赛中获得的团体总分第一名和在201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现代物流——储配方案的设计与执行”项目比赛中获得的一等奖是珠穆朗玛峰,那么毫无疑问该院组织有序、保障到位、项目丰富的校内常规性技能竞赛就是成就这座山峰高度的喜马拉雅山脉。
以完善组织管理制度为基础,健全大赛机制
组织和管理制度是技能大赛工作有序开展的有力保障。该院通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逐步形成了完善的由院大赛办公室、大赛组委会、大赛项目小组等层层有分工、事事有负责的组织和管理机构。大赛坚持“赛、教、学一体、教、学、做结合”原则,以“磨砺技能、提升素质、练就本领、促进就业”为宗旨。为了把大赛做强、做优、做精,学院实行院、系分级分类管理,重点建设一批院级大赛精品项目。学院鼓励组织、参加校企联合、校校联合与职业资格证书结合的项目,重点支持参加行业和上级政府部门举办的高层次、高技术含量的大赛项目,大力支持开发体现专业核心技能、技术含量高、与就业岗位紧密衔接的大赛项目。
制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技能大赛的关键。学院依托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的生产性设备,根据行业岗位技能需求,结合各专业技能和校内外各类竞赛项目,融入企业生产实际项目,合理设置课程,重新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保证每学期至少有一项技能大赛,保证每学期设置一门与技能大赛相匹配的课程,从而确保学生在校两年多时间技能大赛不断线,将参加技能大赛与获得技能证书一起作为学生毕业必备条件,拓展学生综合素质。
制定切实可行的奖励激励机制是提高师生参赛积极性的必要条件。学院出台制度明确规定将指导大赛成绩作为教师评奖评优和职称聘任的一个优先条件,把奖项与职业资格证书紧密挂钩,获得一定奖项的学生同时可以获得相关课程的学分,在学业综合评定时获得奖励学分,免修相关课程,并把技能大赛成绩作为学生推荐就业的重要依据,激励学生形成“学比帮赶超”的良好风气。
以对接社会需求为重点,丰富大赛内容
成功的技能大赛最重要的元素是与就业需求的紧密联系,而具有优势的行业、企业的技术专家可以准确地辨别出不断变化的社会所需技能。因此,学院大力鼓励教师积极与行业、企业的技术专家交流,邀请行业专家组成大赛项目小组,一起为大赛内容进行技能描述,引入行业企业标准,符合就业需求,紧贴实际岗位要求,突出大赛的职业性和实用性。
充分重视与劳动保障部门、行业协会以及企业的密切合作,特别注重加强与本地行业企业的联系,根据市场需求和岗位要求设置大赛项目,聘请行业企业技术专家指导,吸纳行业企业最新的工艺要求、操作规范和创新思维。选择技术复杂、通用性广、影响较大的项目开展竞赛,积极开展就业面大、发展迅速的新工种、新职业大赛活动,以满足社会需求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目前该院共设各类竞赛项目30多项,每个竞赛项目都有2个以上的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设计和评判,学生的成绩和设计成果的质量也在逐年提升。
以提高实践技能水平为抓手,提升大赛水平
组建与技能大赛项目相一致的创新实验室,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活动中锻炼相关的技能,获得参赛的技术经验,对于开拓学生视野、拓展技能、积极备赛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体现。
学院每个专业都组织了与大赛结合的创新实验室,其活动形式具有灵活性、开放性、多样性等特点。与大赛相结合的创新实验室的建立,不仅构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和氛围,而且实现了“以赛促练,以练促学”的培养目标,进一步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
开放实训(验)室,提高实战能力。实训(验)室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开放实训(验)室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自主训练的实景场所,对学生知识和实践能力体系的自主构建、实战能力的提高会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该院建立了实训(验)室开放制度,不仅提高了学生对技能训练的重视程度和实战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和情感态度、合作精神,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
以打造“双师”队伍为保障,确保大赛质量
通过参加技能大赛, 促进专业教师技能水平和实训基地建设水平的提高。加大对专业教师尤其是年轻专业教师的培养力度, 采取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相结合、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理论研修和技能培训结合、重点培养和普通提高相结合等方式开展专业教师培训,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步伐。技能大赛为广大专业教师快速提高专业技能创设了平台, 为他们展示才华提供了机遇, 让一批担任教练的专业教师的技能教学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同时积累了大量参赛集训的经验,有力地推动了学院大赛训练工作。
“风向标和助推器”
技能大赛作为一种新的制度设计,在宏观层面上,旨在建立教育与行业、学校与企业紧密联系和广泛合作的导向机制,进而职业教育产教结合的新体制;在微观层面上,旨在建立职业学院课程标准、教学标准、评价标准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机制,从而探寻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新模式。它的根本价值在于建立一种倒逼机制,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变,实现职业教育职业特性的本质回归,引导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有效形成。从这个意义上说,技能大赛已经成为引领学院教学改革的“风向标”和促进内涵发展的“助推器”。
引领教学改革成效显著
促进了专业和课程建设。“以赛促教 以赛促学 赛教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学院在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更有针对性,更能满足长三角和苏北区域经济及电子信息产业迅速发展的需求。近三年,学院有1个专业被评为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建成4个省级品牌专业、5个省级特色专业,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9门、省优秀教学团队3个、国家级实训基地2个、省级实训基地和示范中心3个,与富士康科技集团共同投资建成了全国规模最大的校内单体生产性实训基地,取得 项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
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开展技能大赛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进取精神和合作意识,推进职业院校与企业和市场的更好的对接,推进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要实现以上目标,就需要学院的教学和企业的要求、规范保持高度的一致,课程教学中要引入企业实际岗位所需技能的内容、结构、标准,就要将技能大赛内容和标准逐步纳入到学院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学院把技能大赛的技术标准贯穿于每个学生的日常技能学习中,把技能大赛反映的行业动态、工艺要求糅合到每个教师的日常教学改革中,把技能大赛提炼的经验和教训吸取到自己的职业教育管理创新中。不仅本院学生在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而且学院的教学力量和基础能力建设及学生普遍的技能水平都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增强和提高。
技能大赛为学院找到了项目化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学院根据技能大赛项目的考核内容、考核要求及评价标准,参照职业标准,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重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以任务为引领,以项目为载体,按模块设计课程,按课程配置资源。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按照职业活动的程序、内容和规范实施实训教学,每一个实训项目都当作岗位工作任务来要求和训练,使学生的知识在训练中得到巩固和升华,技能得到提高,作业得到规范,同时在训练中还使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和成本节约意识得到锻炼。
推进校企合作硕果盈枝
建立技能大赛与行业企业的良性互动关系,做到以大赛促合作。技能大赛找到了校企合作的兴奋点,实现了校企合作双赢的局面。企业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提高企业的知名度,纷纷主动以各种形式参与技能大赛,为学院提供设备赞助及为各参赛组奖项冠名等。企业赞助学生技能大赛不仅能扩大自己的影响、提高企业的知名度,而且也会有很大的收益。企业代表可以亲临比赛现场,选拔自己需要的最优秀的技术能手。同时,企业通过赞助学生技能大赛和帮助学院建设实训基地,也为自己培养了潜在的客户,开拓了潜在的市场,宣传了自己的产品。如学院在200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3G基站建设维护及数据网组建”技能比赛中获得的团体总分第一名后,瞄准产业升级新动态,马上开发属全国首创的数据通信专业,中兴通讯、讯方通信、H3C华三通信、广州龙腾中望有限公司、中国电信(江苏)等业内著名的优质企业纷纷要求参加新专业的开发和建设,争相为新专业提供实训设备和吸纳毕业生。最终实现了与上述企业的深度合作,不断加大校企双方在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开发、师资培训、职业资格认证等方面的合作力度,共同组建精品课程开发团队,合作开发精品课程;加强开发合作,共同研发新技术,做好商用推广;定期组织学术交流会;开展全国信息化工程师(NCIE)认证工作,在该院成立了“全国高职院校师资培训基地”等一系列合作。学院在“现代物流——储配方案的设计与执行”项目获一等奖后,苏宁电器主动要求与学院开展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合作。
到目前为止,学院各主干专业结合自身特点分别与行业内的龙头企业建立了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183个,先后与富士康、夏普电子、三星电子、飞利浦电子、百得科技、中兴科技、联想集团、熊猫集团、西子奥的斯、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183家国内外知名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设立了三星电子班、百得科技班、苹果动漫班、联想阳光服务班、高通通信班、西子奥的斯电梯班、联通3G班等多个企业定向班及企业奖学金,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就业基地。毕业生就业层次高、就业质量好、发展后劲足,就业率一直保持在全省同类院校前列。
(该报道刊登于中国教育报2010年12月15日第八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