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场中校”纪实

发布时间:2017-02-21 作者:沈利民 濮阳炯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近年来,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坚持育人为本,深化教学改革,积极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稳步推进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先后成立了亚厦学院、五洲管理学院、金都绿色建筑联合学院、绿城学院等企业合作学院,2013年12月又与甲方、施工方、监理方签订合作协议,成立浙江五洲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浙江省影视中心工地“场中校”。   “场中校”的成立, 使人才培养有了基地保证、师资保证、实践保证、评价保证,将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落到实处,真正实现了校企融合,学做合一,开放办学。   教学方式:现场即课堂   “场中校”就是在合作企业浙江五洲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的浙江省影视中心工地设立教室、实训基地等教学场所,确保对1个行政班的学生能进行理论教学,特别是实践技能课的教学,并固定提供50个左右的顶岗实习岗位。真正把教室搬到工地上,把施工现场的真实情景作为专业课教学的课堂,真正实现学校和企业共同办学的双主体,真正做到校企合作零距离。   教学团队:师傅即教师   在教师安排上,“场中校”除了学校配备的专业教师外,还按1:1的比例,配备企业技术人员为专业课授课,这些技术人员主要有项目部经理、施工、监理、预决算等相关专业的工程师、班组长等。如:项目部王志刚总监为学生上《识图构造》,周晓艳高级工程师为学生上《建筑材料》等。这些来自企业一线的教师,从项目的实际出发,用项目案例进行教学,常常带领学生走到工地的施工现场,指着现场进行讲解,实现专业课的实际化教学、应用化教学,因此学生尊称他们为老师。   教学内容:项目即教材   在教学内容上,“场中校”以项目的真实资料为教材,将项目申报、项目论证、项目设计、项目招投标、项目施工、项目监理、项目预决算等的资料通过整理用作教材,真正实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为依据,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参与度,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教学评价:操作即考试   “场中校”改变了传统的课堂考试模式,把考试内容与学生的岗位应用能力结合起来,以学生的应知应会为基础,以现场操作技能为标准,以企业评价为重点,实现了学校考核与企业考核相结合的考试制度。在考试中,学生既要操作,又要回答为什么,考试分数在一定意义上表现为岗位能力,彻底扭转了传统的死记硬背纸质考试,克服了高分低能的现象。   学生在谈到在“场中校”模式时说:原来课堂教学侧重于理论知识灌输,“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而现在的教学模式让同学们不仅学到了理论知识,还可以实地去看、去体验,真正地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让我们更好的掌握知识和技能。   相关企业负责人表示:“场中校”将教学课堂设置到工地现场,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性,使实践教学更加贴近工程实际,强化了学生认知能力和职业经验的获取。   “场中校”建设,有效地整合了教育资源,解决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新型校企合作办学机制问题,深化了“二融合、三对接、三阶段”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实现了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常态化,保证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今年,五洲管理学院学生就业率达98%以上,专业对口率达90%以上,用人单位满意率达80%以上。(沈利民 濮阳炯)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