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市全力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工作,不仅提出了“幼有善育”的更高标准,还将“学龄前儿童善育工程”列为上海市的民心工程之一,为推进上海市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由资源供给向内涵发展转变按下“前进键”。
保教质量,指幼儿园保育与教育的整体质量,是园所生存发展的重要保证。保教质量的提升是一个立体、系统的大工程。上海市学前教育在贯彻《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相关精神、落实《关于推进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实施意见》的要求中,不断优化结构性质量、提升过程性质量,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攻坚克难:立足“儿童立场”,重构儿童观和发展观
突破游戏中“幼儿不自主”问题——贯彻“游戏是幼儿园基本活动”精神,激活幼儿生命力量,唤醒教师儿童意识。
1988年,上海市学前教育打破了6门学科的传统,建立起指向一日活动的五类课程活动体系。“歌舞与游戏”作为一道“正餐”出现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
2004-2008 年期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 (以下简称“上海市教研室”)编制一系列实践章程,指引幼儿园“确保游戏地位”“保证游戏时间”“明确主体责任”“指引教师做好过程观察”,切实保障“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方针生根落地。
近10年来,上海市教研室以游戏为切入口,推进教师自觉反思游戏开展中存在的误区与问题,并聚焦游戏材料提供、游戏中的师幼关系、游戏中的过程观察以及游戏后的分享交流等问题开展深度研究。2019年,国家教育部门开展“全国幼儿园优秀游戏活动案例征集”活动,上海12个区域中有35家园所共37个游戏案例入选。
探索幼小衔接中“平稳过渡”问题——通过“一日生活渗透”“针对性主题活动”,为孩子做好入学准备。
2008 年起,上海市教研室明确,3—6岁是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基的重要阶段,也是为幼儿做好入学准备的关键阶段。为此,上海市教研室颁布指导意见,引领全市各级各类幼儿园体现正确的价值取向,实施合理的课程内容,并与家长共同面对幼小衔接教育中的幼儿情感、习惯、能力等培养问题。
2016-2020年期间,上海市教研室全面开启学段之间无缝衔接的探索。学前阶段明确幼小衔接阶段幼儿的发展目标,促进教师树立“幼小衔接是长期性而非一时性的活动”的意识,努力确保“一日生活中的渗透教育”“针对性主题活动”落到实处。上海市教研室指引教师注重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和学习准备几方面的有机融合,支持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等方式积累经验,以此推进教师心系每一名幼儿,为幼儿“主动、自信、快乐”融入小学学习生活做好准备。
奋楫笃行:构筑城市教研体系,成就教师职业理想
用心筑造学前教育教研“长城”,为教师提供专业对话平台。
在过去的20年里,上海市建立起市、区、园三级教研网络。市级层面寻找痛点、疏通堵点、突破难点,持续提高教师保教工作的科学性。市级教研员定期与各区教研员分享交流,不断强化幼教教研负责人的担当意识、激发新手教研员的问题意识。2017年起,上海探索建立了能够改变传统“市-区-园-教师”自上而下形式的信息传播链,启动网络教研,实现与上海4.2万余名幼儿园教师的“直接对话”。
如今,教研网络落实到每一个园所。为此,上海市教研室激励园所关注“园本教研”的顶层设计与过程实施质量。“以问题解决为中心”“适合本园教师实际”“让每一个成员成为问题的提出者、问题解决的建议者及问题解决的受益者”已成为园级教研的追求。
上海还建立了调研、教研、培训三位一体机制,每学期深入一个区域深度调研,通过“工具解读-信息数据收集-形成基于证据的经验及问题判断-市区共同分析影响因素、明确调整方向-开展经验推广与专题培训”的实施路径,帮助区域、园所明确系统而全面的保教质量观,激活与维护其专业内驱力,并建立整体提升保教质量的方向与支架。
让教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助推教师深度了解儿童。
了解儿童应是教育儿童的前提,观察是了解儿童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教师开展教育活动的前提。
上海市教研室提出“站稳十分钟”,鼓励教师以幼儿群体或个体作为对象开展定点、持续观察,从中捕捉幼儿正在发生的学习,并以此倒逼教师反思实践的优化方法,夯实教师作为联结幼儿与课程的纽带,让教师能尊重儿童、乐于实践、心系质量、活化课程。
与此同时,上海市教研室发起全市范围的主题教研活动,鼓励教师在教研活动中分享有用信息,与组员共同分析幼儿的经历与经验,感受个体差异并由此作出课程选择。截至 2021 年 11月,全市共计291398人次参与“基于观察识别的教育支持”系列网络教研活动,“聚焦儿童、发现儿童”的理念与实践为培育教师获得学前教育核心竞争力奠定基础。
积极探索:激活课程领导力,撬动园所实现课程变革
依托 《评价指南》 培育质量意识,关注过程性质量的不断提升。
2020年上海市颁布《上海市幼儿园办园质量评价指南(试行稿)》(以下简称《评价指南》)。《评价指南》清晰地呈现了城市园所的“底线”,也完整地描绘了“家门口好幼儿园”该有的模样,为各级各类园所持续提升管理、实施、评价能级提供方向。
《评价指南》鼓励园所形成基于信息与证据的对话交流机制,促进园所教师自我诊断、主动改进,确保幼儿的课程经历日趋丰富、有趣、有意义。《评价指南》也为教师开展高质量保教活动提供参照,其呈现的“3-6岁儿童发展行为观察指引”支持教师开展日常观察评估、实施反思与调整,切实转变传统评价中习惯诊断幼儿不足、却不能站在儿童立场反思教育行为的现实。
厚植课程领导力,增强幼儿园解决自身课程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010年,上海市教研室正式启动“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旨在赋予园所合理而充分的办学自主权,促进每一个园所走出自己的课程领导力提升之路。
幼儿园课程领导力研究引领众多园所实现了课程实施方案“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跨越,使教师自主发展、群体合作发展、领导服务支持的课程文化初步显现,助推幼儿园向着理想化的课程设置迈进。多家园所的研究获上海市基础教育成果奖、国家教育部门基础教育成果奖。
学前教育是“根”的教育,须尊重幼儿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保护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想象力,守望每名幼儿的“金色童年”。学前教育是“爱”的教育,须立足地域文化和城市精神,培养身心健康、习惯良好、好奇好学、自信有责任感的儿童。同时,须培育符合新时代发展需求的创新型教师,营造社会、家庭、园所共筑“幼儿发展优先”的氛围,为“最柔软的群体”供 “暖”。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