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山东省城市服务技师学院打造PECIT职教模式

精准对症施策 助力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1-12-06 作者:刘宾 卢守和 赵长珂 卞玉婷 阮萱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为积极响应国家关于乡村振兴的相关政策,山东省城市服务技师学院成立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深入乡村基层开展走访调研,从党建、教育、文化、产业、人才(PECIT)五个方面精准对症施策,结合自身优势,凝炼总结出“基于PECIT赋能模块的乡村振兴职教模式”,协助地方政府和乡村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

基于PECIT赋能模块的乡村振兴职教模式,学院围绕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要求,通过PECIT五个赋能模块,统筹整合政校企乡四维力量,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帮助乡村实现全面振兴。

党建赋能,强化乡村治理能力

完善共建机制,确保各项工作一贯到底。建立党建统领机制,发挥党建统领优势,校地党委书记为第一负责人,学院二级院系党总支与各村党支部分类对接,形成“书记联书记—组织联组织”的统领机制。

打造专业协同机制,整合学院优势专业的100余名学科骨干,为乡村量身定制发展方案。建立专项行动机制,以乡村产业振兴工作专班、乡村人才振兴工作专班、乡村文化振兴工作专班、乡村生态振兴工作专班、乡村组织振兴工作专班5个专班为日常沟通平台,校地联合共建7个基层党组织,确保各项工作一贯到底。

开展党建行动,为共建共享提供持久动力。学院充分发挥党员人才的智库作用,与济南平阴县孔村镇、临沂市兰陵县大仲村镇等共建综合性乡村振兴实践基地。2年来,学院7个基层党组织共组织300余名师生,深入烟台莱阳市、栖霞市、长岛、福山区、牟平区等乡镇开展乡村法治水平提升、乡村音乐品牌塑造、乡村教师素质能力提升、地方产业发展赋能、红色基因传承、乡村记忆留声、骨干人才培养锻炼、青春助力老街发展等专项计划,在乡镇民生发展需求和重点项目推进的同时,拓展德智体美劳教育的场域和内涵,培养一批有志于乡村振兴的人才。

教育赋能,推进校村融合发展

2021年6月,学院与烟台莱山区院格庄街道崖前村揭牌成立了“乡村振兴服务工作站”,将学院教育培训和乡村旅游相结合,将课堂搬到田间、搬进产业,将当地“网红打卡地”融入课程安排,重点打造胶东非遗文化基地、研学拓展基地、农耕互动园基地,吸引大批学员、游客前来体验,带动了当地乡村旅游业发展。当地群众依靠发展农家乐、非遗文化课堂、民宿等旅游服务产业,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截至目前,在各地共指导建成20余家农家乐、150余间由民房改造的民宿,带动了群众增收,让群众享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image.png

与烟台莱山区院格庄街道崖前村揭牌成立了“乡村振兴服务工作站”

学院充分发挥在乡村振兴中的协同作用,积极协调各方出资出力,多方协作,形成合力。联合鲁商集团、山东国欣文旅、京东、海尔、鲁花等爱心企业开展扶农助农、爱心助学等活动。

文化赋能,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依托胶东文化,结合乡村自然特色以及胶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动以文化创意专业与中餐专业为主、其他专业辅助配合的乡村文化复兴注能活动,为胶东地区的乡村振兴建设注入文化元素。

2021年3月以来,通过广泛发动和积极宣传乡村振兴建设、文化进基层、文创到乡村等形式,共组织走访采风调研、文创考察、田野调查等活动6次,参与人员200余人次。学院师生和乡村非遗专家共同以烟台蓬莱面塑、招远剪纸、海阳大秧歌等胶东非遗文化与各乡村特色为创作灵感,创作摄影作品300余幅、采风速写作品60余幅,创作美术、音乐、非遗作品10余件。

image.png

深入乡村开展调查研究

产业赋能,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以重大需求为导向,探索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加强学院与政府农技推广机构、社会服务组织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紧密衔接,形成横向联动、纵向贯通、多方协同的“校企村”乡村服务模式。2021年4月,学院中餐专业经过与济南平阴县玫瑰及菌菇产业的深入调研,推动科研成果的就地转化,让玫瑰宴、菌菇宴走向市场,创造更大经济价值。

学院通过签署合作协议,明确共建农技创新平台、推动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与开放共享、完善互动合作新机制,定期进行工作会商。同时,协同各地乡创平台共建产教融合专业园区,搭建校企合作网,大力开展引企入园工作,围绕农村直播电商、数字经济、智慧客服等新兴产业,以专业对接产业,导入与烟台重点产业布局相适应的学科体系与产教融合新业态。聚合政、校、地、企多元主体资源,扩大直播电商等专业的社会“朋友圈”,推动乡村区域性实训基地建设,形成新兴产业聚集,构建产教融合发展新格局。

人才赋能,凝聚发展澎湃动力

2020年10月,学院选派副院长李霞加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队,担任兰陵县总队队长。在驻兰陵县工作期间,李霞带领工作队队员结合当地实际,加强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扎实开展工作,为当地的乡村振兴、脱贫攻坚、人才赋能等发挥了积极作用。

image.png

举办“人才文化赋能,助力乡村振兴”行动

学院聚焦区域产业发展,发挥学院“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院士工作站”“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山东省技能鉴定中心”等平台作用,加强校地融合,为乡村振兴培养大量技术技能人才。今年9月,在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中,学院获得了餐厅服务员项目金牌、西式面点师项目银牌,两名选手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学院不断完善涉农人才培养体系,健全与政府、企业的协同培训机制,与烟台莱阳市、蓬莱市、海阳市、牟平区等采取“订单式培养”方式点对点培养人才,进行定向企业输送,有效缓解了乡镇企业劳动力输入的压力,解决乡镇企业“用工难、技工荒”等老大难问题。同时面向农村开展技能培训,培养大量“乡土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可持续的内生动力。发挥专业技能优势,组织举办多类型的新兴农业经营主体、农技骨干、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培养出一批爱农村、懂技术的新型农业人才。与乡村创业平台展开合作,打造共建共融共享的乡村创业生态,引导培育更多的时代青年和新型农人到乡村创业。学院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实现了“高校双创资源”与“农村乡创需求”的精准对接。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