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王敏:未来创新人才的培养,美育将起到重要作用

发布时间:2021-12-30 作者:阮萱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本文为2021博鳌全球少儿美育论坛发言摘编,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2021博鳌全球少儿美育论坛”专题

双减政策下,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如何以美育人成为全社会关心的话题。谈美育是为了人才培养,‍‍为了我们的未来,为了社会的进步‍。美育在新技术环境下创新人培养中‍‍可以起到作用。美育不仅要提高人的审美素质培养‍‍人的全面发展,还要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创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训练学生‍‍自己的观察力至关重要。很多人‍‍认为学画画就是美育,在中小学让学生们上几堂绘画课就达到美育的目的了。其实,有一些绘画课只是在僵化地教学生素描或者‍‍色彩写生。有一所小学的美术课是这样的,‍‍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生们在自己的画架前,用同样的构图、同样的色彩临摹前面屏幕上的风景。‍‍这样的美术课‍‍能够对学生将来的发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他们没有用眼睛去观察,没有用大脑去思考,‍‍没有用画笔去描绘他们心里的构图或者心理想象的‍‍表现形式。

image.png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原院长、2008北京奥组委形象与景观艺术总监王敏

在中小学的美术课上,‍‍要训练学生‍‍自己的观察力,训练个性的表现力,用他们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表现。同时也需要有设计思维的课程。‍

同理心,是一个人‍‍特别重要的素质。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几乎所有的行业都已经发生或者即将发生颠覆性的改变,‍‍将来很多工作会被机器取代。

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才能够面对‍‍未来人工智能的挑战?什么样的人才将来不会被淘汰?‍‍我们如何培养能够应对‍‍未来社会环境的人,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在不确定的未来实现他们确定的理想‍‍与目标‍?首先,我们培养的学生要有同理心,具备同理心是人的重要素质。有了同理心就能够‍‍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具有同理心的人,也十分清楚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有了同理心,才会有同情心,‍‍才会有善心,才会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只有这样,他们未来才能够驾驭机器,‍‍让机器为人服务。‍‍

设计思维训练可以提高创造力。我在中央美院担任设计学院院长时曾经提出过‍‍“设计为人民服务”的口号,提倡设计以人为本,设计师要把人放在第一位,让设计师有同理心、同情心,做对社会有益的设计,这样培养的人才能有与人合作的能力,才能有团队精神。这是未来创造力、创新能力得以实现的基础。‍‍设计思维的训练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用集体智慧去解决问题,如何将不同思路整合在一起,从而形成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希望学生能够不断去‍‍发现新的可能、新的机会、有创新的能力。只有这样,他们的工作才‍‍永远不会被机器所取代。这种创造的能力是可以通过设计思维的训练,‍‍通过学习艺术、学习设计的方法来提高。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早在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就发现,‍‍要学习艺术的科学,学习科学的艺术,培养人的感官特别是‍‍观察能力,要意识到万物之间都有联系,这种关联思维的能力‍‍是一个有创造力的人所需要的。‍‍要探讨如何通过美育教育,特别是设计思维的课程,‍‍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集体思考的能力、思辨的能力、跨界学习和关联思维的能力。‍‍

钱颖一教授说过,创造性思维等于知识乘以好奇心加想象力。美术课可以让学生增强对视觉现象、‍‍对自然的好奇心与观察力。设计思维可以增加学生‍‍对事物、社会、知识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诱发想象力、想象力激发创造的冲动、想象力强化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助力设计思维。‍‍

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每一个阶段所受的教育都与后面的学习及成长密切相关。特别是中小学教育阶段,对学生的影响延续到大学以及职场阶段。好学的精神、求知的欲望、学习的方法与习惯影响一生。‍‍多年来,中央美院不管是在招生的时候还是在教学的过程中,‍‍都特别期盼学设计的学生能在中小学阶段就已经形成良好的基础素质,‍‍在大学的时候可以减少艺术素质基础教育的课时,增加‍‍跨学科的课程以及专业课程,这样学生可以走得更远、更深。

希望‍‍中小学阶段能够有美育的课程、有设计思维的课程,‍‍通过美育课和设计思维课去明亮他们的眼睛、升华他们的心灵、拓宽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只要大家一起努力,学生就会成为创造未来的人才,‍‍而不是被人工智能淘汰的人。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