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生近视问题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落实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的《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和《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中小学生视力健康管理公益服务促进学生视力健康的通知》的精神,在湖北省教育厅、武汉市教育局的指导下,在硚口区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武汉市硚口区统筹推进儿童青少年近视工作,取得了可喜成效。
数据显示,2018年硚口区中小学生总近视率为55.88%,2019年硚口区中小学生总近视率为52.43%,2019年总近视率比2018年下降了3.45%,小学近视率降低到38%以下。2020年疫情期间,武汉总体近视率增加了6.9%;而硚口区的总体增长仅为3.42%,2021年,全区中小学生近视率在2020年基础上下降了1.08个百分点。
立足顶层设计,构建学生近视防控社会共管责任体系
在硚口区委、区政府的直接关心和支持下,硚口区聚焦学生视力健康,于2019年成立硚口学生视力健康管理中心,加大投入,率先启动全过程学生视力健康管理服务。同时由区教育局牵头,快速组建体卫艺站、学校、家庭、专业机构共同承担的学生视力健康管理服务工作平台与公益服务网络,构建学生近视防控社会共管责任体系,形成政府、学校、家庭、专业机构四位一体的学生视力健康管理工作格局。
强化健康管理,构建三个管理系统
自助式家庭视觉管理系统。为便于家长了解视力健康基础知识和近视防控基本技能,随时掌握学生的视力健康状况和健康素养程度,硚口区有针对性地研究开发了自助式家庭视觉管理系统,系统以学生个体视力健康档案为依据,可由家长随时查询,实时了解学生视力健康状况和视力健康素养,根据学生个体差异针对性采取教育、引导及管控措施,也可在专业机构的技术指导下配合采取干预措施,从爱眼、用眼、护眼、不同的角度和方法上实施管控和服务。家庭自助式视觉管理系统,对视力健康、亚健康、不健康人群均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和技术服务,对家庭环境、行为规范,均有专项标准,从而全过程的维护学生的视力健康。
智慧化学生视力健康管理学校工作系统。近年来,硚口区建立了智慧化学生视力健康管理学校工作系统,该系统可开展视力健康课程教育和视力健康实践课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健康意识、了解眼睛的生理结构和基础知识、学习和掌握基础防护技能、提升健康素养,激发自主参与的积极性。
——学校工作系统对影响学生近视发生和发展的危险因素进行实时监测与预警,随时调整工作方案和方向,指导学生自行查阅视力健康个体档案,了解和知晓自身的健康状况、素养水平,查找干预方法。
——智慧化管理系统鼓励学生开展自测、自检,从而达到自管的目的。完成学校、班级、学生和家庭的各种健康信息采集,通过云智能和数据管理后台分析形成大数据,进一步指导学校、家庭开展工作,有效地进行视力健康管理。
——自主完成教育部下达一年2次的视力监测任务和主要信息数据报送工作,开展每月一次视力健康实践课,引领学生自我监测、自主管理、自觉维护视力健康。
专业性技术服务系统。硚口区学生视力健康管理中心,针对学生全人群和近视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的监测、行为规范的判别、健康素养的评价及视力健康的评估,构建了四大科室:视力健康检测室、视力健康咨询室、视力健康评估室、视力健康干预科,全方位全周期全过程地开展技术服务。
硚口区学生视力健康管理中心用专业技术精准服务学生个体,核心工作是掌控学生屈光发育过程,维护学生平稳度过近视发生的风险期,为他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在学生视力健康管理平台上—适宜性专项技术服务掌控发育系统的运作流程,通过学校智能监测和智慧化管理系统对学生视力、屈光状态的筛查和检查,个体数据上传至平台,专项技术服务系统根据学生的各种信息自动生成个体档案,专项技术服务人员依据健康、亚健康、不健康人群和个体特性,对视力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和监控,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措施,为实现“不近视、迟近视、慢近视、低近视”的近视防控目标提供技术支撑。
强化健康文化建设,构建社会视力健康文化系统
近视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不良的视觉行为和视觉环境,其问题根源是来自社会的错误认知和管理责任的缺失。因此,近视防控工作具有极强的社会属性,成败的关键是要提高社会健康素养和健康意识,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营造社会健康环境,构建社会健康文化,促进社会健康生态。
近年来,硚口区建立起社会视力健康文化系统:一是通过视力健康教育馆、自主参与的互动馆,查询最新视力健康知识、学习近视防控技能和方法;二是通过了解学生家庭生活和学习视觉环境的情况,指导灯光使用、桌椅调整等改善用眼环境;三是通过宣讲培训,对师生、家长进行近视防控知识的教育促进用眼健康行为的养成。
展望未来,硚口区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本着对孩子一生负责的态度,秉承“健康第一”的理念,扎实做好近视防控工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武汉市硚口区 供稿)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