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保障学位供给,呵护学生无忧成长
新增学位1.89万个,满足群众教育需求。受城市化推进、户籍和人口政策调整、镇海教育影响力等因素影响,镇海区中小学生源近年来呈现出全面增长态势。为此,镇海区充分保障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源优先满足教育需求,全力加快教育项目建设。自2020年至2023年末,共计实施学校和幼儿园新建和改扩建项目25个,新增学位1.89万个,有效满足了群众教育需求。2023年,明德书院、实验小学改扩建等6个学校(幼儿园)项目建成投用,新增学位5070个,义务段招生红色预警学校从10所下降到5所。
城乡教共体100%覆盖,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在保障学位供给的同时,镇海区也十分关注教育公平,通过集团化办学、建立城乡教育共同体等方式推进教育优质均衡。一方面,为缩小义务教育的区域差距,将集团化办学作为重要抓手,以“名校+新校”的办学模式,加快优质示范学校的引领。目前,已有6对义务段学校采用“一校两区”的集团化办学模式。通过实行“一套班子、两个校区、一体管理”的学校管理体制,学校教师、学科资源、管理制度等均实现共用共享,有效提升了镇海区义务教育的平衡性和协调性。另一方面,为提升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水平,自2022年,该区已实现所有义务段公办学校结成“城乡教育共同体”。通过“城区学校+乡村学校”的结对发展模式,实现以强带弱,共同发展。
同时,镇海区高度关注随迁子女的受教育需求。自2022年以来,每年保障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新生100%由公办学校接纳就读,公办义务段学校招生实施长幼随学政策,让所有学生在同一片蓝天下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
二、关注学生身心,呵护学生健康成长
开展“亮睛”“正脊”行动,守护学生身体健康。近年来,镇海区连续开展“亮睛”“正脊”行动,关注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和脊柱侧弯问题。
在加强青少年近视防控方面,2023年,对全区幼儿园大班和中小学6万余名学生进行了视力普查。同时,开展医校协作,组织片区学校联合医院共建防近圈,对视力监测点学校开展一学期两次的视力普查工作。同时,镇海区也注重从源头降低学生近视率。如,2022年对全区37所学校的1625间教室进行了智能灯光改造,并通过第三方照明专项检测,使全区中小学校教室照明达标率达到100%。并结合“爱眼日”开展系列活动,落实阳光体育运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如镇海区张和祥小学以“生长型体育课程”为抓手,启动“健体明眸”工程,确保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落实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每名学生掌握两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
在预防脊柱侧弯方面,镇海区积极实施“挺禾项目”。自2022年以来,每年为全区中小学生提供全员脊柱侧弯检查和矫正指导,并开展多种形式的脊柱弯曲防控宣传教育活动。2024年,镇海区继续承诺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脊柱筛查全覆盖。此外,为强化学生健康保障,2024年,计划为全区所有学校配备体外除颤仪。
医教协作,守护学生心理健康。近年来,镇海区也愈发关注学生“心灵成长”,2022年,镇海区教育局与宁波市康宁医院联合成立了“青少年心理健康医教协作基地”,建立集心理咨询评估、心理诊断治疗和心理危机干预功能于一体的学生心理健康综合服务基地。开展了诊疗绿色通道、信息共享机制、筛查复核机制、综合干预机制、心理危机干预、进修培养机制、学生心理研究、合作试点研究等合作项目。2024年,镇海区教育局继续将学生心理健康纳入民生实事,计划新建区学生成长指导(心理辅导)中心,完成至少32名专职心理教师专题培训。
35所学校食堂改造,守护学生饮食健康。镇海区教育局始终秉持“食堂和课堂同样重要”的理念,为进一步提升学校食堂管理水平,于2023年累计投入约1200万元,对全区35所中小学校(幼儿园)开展了食堂就餐安全和环境改造提升工程,实现了食堂空调全覆盖,鼎力打造出“夏日食堂清爽沁人,冬日就餐暖意盎然”的安心食堂。其中,18家食堂完成自助餐改造,初中学校实现自助餐全覆盖,菜品更加丰富营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菜品,就餐体验大幅改善。此外,早在2021年,镇海区就启动了全区学校、幼儿园“数字食堂”建设工作。中兴中学就是其中一家。该校实行电子台账,包括餐具消毒记录、人员晨检、采购台账、留样台账、废弃物台账、紫外线消毒记录、温度控制记录、食安自检等。为保证校长陪餐制度充分落实,利用电子台账,做到校长陪餐每天扫码登记,确保每天有照片,有评价。为了让家长能够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就餐情况,学校使用“刷脸扣费”系统,每个学生就餐“刷脸”,自动扣费,家长实时收到孩子的就餐信息,学校管理员还可以在后台看到学生的就餐记录。
三、加强校园安全,呵护学生平安成长
智能安防系统100%覆盖,建设平安校园。为保障校园安全2020年,镇海区教育局安排专项资金170万元,实现全区直属中小学、幼儿园校园智能安全防范系统建设100%覆盖。通过数智赋能,不仅方便学校安保人员维护校园秩序,而且可以实现家校协同,孩子刷卡进校、出校后家长都能收到短信提醒,方便家长随时掌握孩子进出学校的时间,真正让家长放心。
建成21所学校家长接送区,保障交通安全。为保障学生放学时的交通安全,2020-2021年,镇海区因地制宜建(改)造完成21所学校校门口学生家长等候区。等候区配备有雨棚、座椅、校园文化展示窗等,让家长在等孩子放学时可以躲躲雨、歇歇脚,同时了解校园文化。
为保证初中学校晚自习放学秩序,镇海区教育局经过多次研究、多方协同,根据每个初中实际情况制定了“错时分门”放学方案,分别划定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家长接送等候门,在保障家长和学生安全的同时,实现放学高峰期快速疏散。此外,镇海区教育局安排资金17.5万元,为8所初中学校在校门口、家长等候区、校内出入口主干道、庭院等增加夜间照明设施,保证师生出入安全。
完成7所学校除危改造,实现公办义务段学校空调全覆盖,保障环境安全舒适。为保障校园环境安全,镇海区每年安排专项资金进行校舍除危除险改造。如,2022年,投入2034万,对7所学校进行“独家定制”的除危除险和改造升级,实现“旧貌换新颜”,为广大师生提供了更加舒适、温馨、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
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安全舒适的学习环境,2021-2022年,镇海区所有公办义务段学校实现空调全覆盖,共计1079台,为学生营造冬暖夏凉的学习环境,既提升了学校办学条件,也有力推动课后服务提质增效。同时,为配合空调安装,对16所学校进行了用电线路改造,保障教室用电安全。
四、优化教育教学,呵护学生快乐成长
建成24个“红色小景”,优化思政教育。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近年来,镇海区利用区内中小学校园里丰富的红色历史遗迹,投入300余万元专项资金,建设了24个具有镇海特色的“红色小景”,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提供了有效的载体和平台。“红色小景”入选宁波市教育改革标志性成果,其中《英烈伴读》获评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
组建1000余个“学伴小组”,打造研学品牌。为全面贯彻落实“双减”工作精神,镇海区自2021年开始探索学生课后“学伴小组”,即以同班级、同年级、同小区(社区)为主要考量因素,学生们在家长或志愿者的管理与陪伴下,采用“1+N”(即学习+其他)的形式,在周末开展自主互助学习或有意义的活动。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和落地,镇海区在提炼“学伴小组”品牌文化的同时,主动迭代升级,积极回应学生开展“学伴小组”的多项需求。区教育局牵头整合全区资源,发布58个“学伴小组”活动点位,打造3条主题研学路线。目前,镇海区已有1000余个“学伴小组”,从小学高段向低段和初中延伸后,每年近万人次的学生通过“学伴小组”在社区、田间地头、博物馆、研学场馆等地开展活动,内容涵盖学科作业、探究实践、亲子活动、阅读鉴赏、研学旅行等多个方面。2024年,镇海区“学伴小组”品牌将继续迭代升级,计划新增学伴小组点位20个以上。
打造数字家长学校16所,加强数字建设。镇海区积极推进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如,2021年,构建精品网络学习空间4个,甬上云校上传微课477节,网络同步课堂建设9个,为广大师生学科教与学提供服务;申报数字家长学校16所,宁波市认定16所,总认定比例100%;古塘中学和应行久外语实验学校成功创建成为省联盟学校。
除此之外,镇海区自2020年开始开发建设“品学镇海”数字应用,聚焦“家-校-社”协同共育场景,校外校内,多跨协同,为保障区域公共教育服务水平、基础教育治理效能和全民数字学习效果,提供能力支撑,助推学习型社会建设。“品学镇海”应用于2022年被省教育厅立项为全省教育数字化先行建设项目,2024年上架“钉钉”,供全区教育系统和学生家长使用。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