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按照辽宁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内“双减”工作要求,确定了“综合施策、上下联动、五育并举、典型示范、督导跟进、持续发力”的工作思路,牢牢抓住学校主阵地,创新管理方式,在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的同时,在社会实践、体育锻炼、特长发展等方面增加时间、加大力度,做到有减有增,全方位、多渠道落实“双减”政策,实现“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真正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强化作业管理力度,提升“双减”执行力
一是统一认识。召开全区作业管理工作调度会、作息时间调整案例分享会、“五项管理”工作经验交流会等,推进“五项管理”,突出重点,落实作业管理“十要求”,凝心聚力,达成共识。分层次召开调度会,30所中小学进行汇报交流;召开沙河口区作业管理现场会,交流学习作业管理典型经验,共谋共为,因校施策。
二是建章立制。指导学校开展作业质量调查,一校一策制定作业管理制度细则,包括作业公示制度、作业评优制度、作业布置批改辅导制度等。
三是深钻精研。研制《沙河口区中小学学科作业指导建议》,将作业设计作为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的重点。在沙河口区教育局微信公众号上设立“作业管理”专栏,刊发作业管理经验和做法;开展优秀作业“大展示、大评比”活动,在辽宁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优秀作业“大展示、大评比”活动中,荣获2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
四是审核备案。制发《关于加强节日期间中小学作业管理的通知》,科学合理设置学生假期作业,对各中小学寒暑假作业量逐一进行检查备案,确保节日期间“双减”工作落实不松懈。成立“沙河口区义务教育考试审核专家委员会”,对期末考试内容、形式等进行审核,落实《辽宁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考试管理“六严格”》。
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提升“双减”核心力
一是统筹协调做好顶层设计。每学期初召开教育行政和业务部门相关科室参加的教学研讨会,围绕“双减”系统谋划,整体推进。
二是上下协同促进均衡发展。全区48所中小学2915名教师全部签署教师“双减”工作承诺,提高站位,循规而行。聚焦学生核心素养、教师成长、教学管理三大关键,围绕新课标、新教材和大连市新中考方案,以系统思维落实“双减”任务,扎实推进区校两级教研和多轮全覆盖式立体调研,指导教师聚焦学习主体,切实提高教学效益,实现“人人在探索、课课有思考、组组在研究、校校有氛围”。充分发挥各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15个“名优工作室”和“学科工作室”的专业引领作用,开展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岗位“大练兵”活动,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缩小校际、学科组之间以及备课组教师之间的教育教学能力差距,满足“教得好,学得好”的需求。
三是多频共振推进教学改革。贯彻落实《辽宁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堂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优化教学方式,强化教学管理。教育局领导、教研员深入课堂检查“零起点”教学,推进幼小初科学衔接。初中以“关注学习主体,创设活力课堂”、小学以“基于课程核心素养的‘可视化学习’目标设计策略与新课程标准融合的研究”为主题推进课堂教学研究,通过研训活动、下校调研,“约调”、“个调”等方式实施一对一、一对多的多样式的个性化指导,以问题导向,补足短板。推进学科联合体、片教研、教育集团、教育联合体开展“任务驱动”“问题改进”等主题性教学研讨活动,推动全区教学效果显著提升。
丰富课后服务内涵,提升“双减”服务力
一是开设小学生暑期托管。设立沙河口区科技中心和大连市中心医院两个托管点,开设丰富多彩的课程,受到学生、家长的广泛赞誉。
二是推行课后服务“5+2”模式。一周五天,每天2小时,学生自愿参加。
三是升级课后服务。制发《关于进一步提高课后服务工作质量的通知》,提高服务意识,提高学生参与率,规范经费发放。引进社会力量,聘请文体科创艺术专业人士100余名,提供专题性、系列性课后服务。落实弹性放学,设置两个接孩子时间,满足家长需求。
四是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形式。建立“作业+特长”的分段式课后服务模式,满足学生的多元和个性需求。充分利用好课后服务时间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补习辅导,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开设红色经典、武术、健美操、围棋、器乐、美术、篮球、足球、机器人、种植等德育实践、文体、科普、艺术、劳动类课程,供学生自愿选择。目前,我区48所中小学100%落实作业管理各项要求,课后服务覆盖100%的学校。学生作业在学校完成了,考试次数减少了,“感觉轻松了许多”“有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了”,经调研,学生和家长对校内减负提质满意度达98%。
“五育”并举,助推减负提质
一是丰富德育内涵。构建习惯养成、主题仪式、节日活动、社会实践、学工学农系列化德育课程内容,抓住少先队、学生社团等德育阵地实施浸润式德育,“育德”润物无声。
二是筑牢体育根基。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实行上下午2次大课间操,每年召开1次综合性运动会,举办“区长杯”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10余项体育赛事,以体育人,强健身心。
三是提升美育品质。坚持“普及+提高”的思路,举办中小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开展班班有歌声、校园集体舞大赛,打造12支学生特色乐团,以文化人,愉悦身心。四是创新劳动教育。通过校内种植园、校园责任岗、劳动周、百名劳模进校园和学工学农实践活动,将劳动教育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