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山东省荣成市教育和体育局:心理赋能 锻造“三网联动”县域一体化服务链

发布时间:2024-05-17 来源:中国教育报客户端

中国教育报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案例展示专题

多元化、纵横兼顾织密全方位的组织管理网

整体谋划“一体推进”。成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室,配备3名专职教研员,注重顶层设计,健全长效机制,通过多级深入调研,制定实施《荣成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区创建行动计划》《关于加强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等,统筹全市心育工作,建立“全市—学校—班级”三级防护网,对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一体研究、一体部署、一体督导、一体落实从顶层设计层面推动构建整体工作格局,形成基层学校之间加强联系、密切协调、共同研究的平台。指导学校根据工作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活动,做到活动前有方案、配档;活动中有指导、巡视;活动后有总结、表彰,实现了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一盘棋”的发展新局面。

资源保障“一应俱全”。面向学生,开齐开足心理健康课程,引导学生掌握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全体学生每月上2次心理课,特殊学生每月进行1次心理辅导,重点学生“一对一”疏导干预。聚焦关键时期,以各学段心理课程建设、危机学生的识别和干预、特殊心理和情绪的疏导为重点,开发课程资源包1300多个,建立“学习心理”“挫折教育”“生涯教育”等七类专题课程,形成分层递进、中小学贯通的特色课程,做好课程保障。积极开展区域心理健康教育精品课程建设,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立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资源库。

队伍建设“一专多能”。坚持“面向全体、点面兼顾、分类实施”的研训理念,启动“十百千”心理教师专业成长工程,分级培养“十大心理名家、百佳心理骨干、千名心理教师”。目前,我市已有986名心理咨询师、335名社会工作师、100名家庭教育指导师,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工作中,起到了专业引领作用。同时以“教师成长学院”为主阵地,以集群式心理教师成长共同体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十百千”工程,成功激活了区域心理教师群体的发展活力。组织了“沙盘技术”培训,“房树人”技术培训、班主任基本功大赛培训,参训教师104人。组织近百名心理教师到南京、济南、烟台、济宁、潍坊、临沂、威海等地观摩学习。

评价机制“一网覆盖”。制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定期督导检查制度,强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日常检查和反馈特别是心理健康教师配备、心理健康活动月开展以及心理测评、日常心理辅导活动等的督导,将督导结果作为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考核和评优的重要依据。明确各方工作的主要内容及考核标准,设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流程体系,不断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

多路径、上下联动打造高质量的工作实施区

“中心+团队”精准帮扶。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心理热线中心、未成年人校外心理咨询中心“三大”实体阵地,扣紧全流程服务链。组建93人志愿服务团队,确保“7567577”心理援助热线畅通。建立心理导师“一对一”跟进辅导和“一生一策”教育疏导机制,全程跟踪引导学生脱离心灵困境。2022年秋季学期,全市筛查确定了重点学生520名;今年10月,利用区域心理测评系统完成了全市4年级以上近4万名学生的心理健康测评工作,筛查确定了重点学生709名。针对这部分学生,挑选出437名专业水平较高的心理教师进行“一对一”结对跟进辅导,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主题活动、团体心理辅导、户外拓展等,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同时邀请心理专家进行入校跟进指导,确保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于问题严重的学生,及时与家长沟通,做好转介。

“平台+预警”及时处置。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聚焦大数据支撑,投入专项资金,引进专业心理测评系统,搭建心理测评和危机干预平台。依托平台,利用数据化的在线测评,构建了“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的师生“心理地图”,及时筛查出重点学生,科学分析问题类型,帮助心理教师精准开展心理服务工作。目前,已经录入75371份心理档案,为每一个学生创建了连续的、追踪式的心理档案。每年9月,对全市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统一测评,建立了自动分析、比对、追踪、指导系统,实时、全面掌控学生群体心理动态,有的放矢做好心理服务工作。实现了全市5万余名中小学生心理测评全面覆盖、精准应用,对排查出的心理和情绪异常学生,做到心理指数全天监测、实时预警。

“宣讲+咨询”主动介入。选聘120名心理骨干教师和社会专业人员组成志愿服务队,按区域联系22个镇街,根据镇街需求,系统开展心理健康服务,针对外工家庭普遍存在的习惯养成、亲子沟通、成长关键期等问题,广泛开展公益宣讲142期,惠及家长4.2万余人次。招募100名教师,组建全市“家庭教育讲师团”,全方位、高标准、无缝隙地服务于全市中小学家庭教育工作。同时,针对农村地区接受信息、参与活动相对不便的情况,培养了49名乡村“家校共育”种子教师,定期到农村开展心理健康宣讲活动,帮助农村学生及家长获取知识、掌握技能、解决问题,得到了家长的广之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强合作、内外联动打造协作式的质量保障网

双轮驱动:打通区域、联盟、学校三级教研渠道,构建了“以校为本——校际互动——区域联动——专家引领”“金字塔式”教研网络,同时自主开发心理学科网上教研平台,开展100学时的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理论和实践操作技术的网上课程,形成了“线上线下”双轮驱动的教研体系,区域内层层整合、优势互补、整体推进的教研格局逐渐成熟。每学年,定期组织送课下乡、请课进校、现场观摩、联谊培训、专题研讨等活动60余场,有效促进城乡学校的沟通与交流,缩小了城乡学校间的差距,确保了区域内心理健康教育的均衡化发展。这一教研模式的创新,采取统筹协调、区域主导、学校承办的方法,真正实现了教研重心下移,有效促进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多方合作:将学校心育工作全面纳入“舒心荣成”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与政法委、妇联、卫健局、民政局等,通过联席会议制度,实现县域内各部门无障碍联通协作。依托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心理热线中心、未成年人校外心理咨询中心、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广泛开展送教、志愿服务、咨询辅导、社区讲座等活动。加强与群团社工组织的协作、对接专业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学生心理危机转介“绿色通道”打造了“家校社医协作网”心理生态系统。

内外衔接: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主线,不断构建和完善学生心理辅导、家庭心理教育效能指导、心理教师、心理咨询师专业技能提升的心理+家庭服务体系。及时、精准地向学校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危机识别与评估、干预与督导等支援服务。策划组织心理健康和家庭教育的宣教活动,形成心理服务和家庭教育品牌。以菜单形式提供定制化心理服务,帮助掌握心理健康知识,近两年共组织讲堂239期,家长参与17.6万人次。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业性强,对于新时代的学生心理问题,绝不能孤立看待和切片分析,需坚持系统观念,加强源头治理和综合治理,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全方位工作新格局。因此,荣成市将积极构建一个科学、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推动区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擦亮区域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名片。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