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区处于粤北山区,2020年,清新区教师发展中心成立,新设了小学教研部、中学教研部、培训部和信息部,全区构建了较完整的三级教研体系,教研部正引领各中小学开展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并收到一定的成效。但中心编制不足,教研力量仍单薄,培训人员不足,教研与培训工作还没形成合力;区域教育不均衡,乡镇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和学科组建设有待加强,校本研修工作未能有效开展。
我们将教研培训平台放到学校,建设学科研训基地,降低教研重心,为教研员和学科教师提供有效沟通平台,既能及时发现、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又能集中力量研究重点工作,也能迅速将经验和成果推广。学科研训基地有机融合教研和培训的职能作用,实现教研、科研、培训三位一体,将研训职能发挥到最大化,更好地激活全区教师队伍,促使教师专业发展。
工作措举
一是组建研训基地和团队。2021年3月,清新区按广东省基础教育学科教研基地项目建设的做法,要求中心城区的学校根据自身优势学科特点,申报区级学科研训基地学校。经审核通过,同意6所学校为区级学科研训基地学校。同时项目组派出专家团队,指导6个研训基地组建研训团队,负责研究解决教学问题、解读教育政策、指导学科学术等。各基地均制定具体工作方案,以任务驱动,开展教学、教研、科研和培训等系列工作。
二是打造示范优秀学科组。2021年6月,项目组制订了《清新区中小学优秀科组评价细则》,用学科研训团队力量,借研训基地资源,率先为基地学校打造一个高水平的示范优秀科组,然后带动其他学科和全区学校的科组建设,提升各校的教学管理和教研水平。2022年6月,项目组对6个基地学校的示范优秀科组进行了中期督导,12月,进行了终期验收。督导验收时发现6个学科组的理念较为先进,资源很丰富,手段有创新,主题特色初显。
三是搭建全区学科教师轮训平台。研训团队立足基地,放眼全区,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跟岗、学术活动、教学调研、种子培养、教师培训等。把研训有机融合,及时发现和解决全区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集中学科骨干力量开展项目研究,迅速将好的教学经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研究成果通过实地培训,推广给全区教师,把研训功能发挥最大化。
四是实行考评促动。由区教师发展中心培训部牵头,教研部协同,每年一次对研训基地进行考评,考评方式为“自评+考评”,考评内容有:完成计划任务情况、指导科组建设情况、基地课题研究情况、基地成员成长情况、基地建设成效等。考评的目的是以评促建设、以评促改进、以评促发展。
成果成效
一是探索“6.3.5”区级学科研训基地建设模式。“6”是聚焦教师专业发展,建设6个区级学科研训基地。“3”是低起点开展研训基地建设,制定基地建设短期目标“3个一”,即组建一支高素质的学科专业团队,创建一个高水平的示范学科组,搭建一个全区学科教师轮训平台。“5”是高要求打造学科研训基地,制定基地建设“打造5个中心”的中长期目标。分别是学科交流中心、实验中心、资源中心、孵化中心、示范中心。
学科研训基地“人”和“事”关系图
二是打造“双线”蹲点教研模式,开展教育帮扶。研训基地连续三年组织共60组次的市、区名师深入需教育帮扶的学校进行蹲点教研活动。由教研员和2-3名教师组成名师蹲点团队,分“听、评、磨、展课”和“教学管理指导、主题讲座”两线开展活动。区名师蹲点活动通过聚焦课堂、问诊课堂、精准指导打造高效课堂,助力学校教师专业成长。
清新区名师蹲点教研活动流程
三是组织“送教下乡”活动,支持乡村教育。每个基地都要组织骨干教师送教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每学期送教2次以上。通过送教下乡指导教师教学规范学校教学行为,激发办学活力。
四是逐步形成区教学设计和作业设计资源库。各研训基地由2021年开始连续两年开展优化作业设计评比;2023年2月,借助数字教材平台,开展全区中小学教学设计比赛,比赛中的优秀作品将纳入区作业设计和教学设计资源库,向全区教师推广使用。
五是各学科研训基地发挥科研示范引领。每个研训基地都有区级以上课题,其中3个研训基地成功申报省级课题。
六是学科研训基地带岗示范引领。为切实提高清新区滨江四镇原小学教学点教师的教学技能和实践能力,2022年9月,项目组分两批组织这些教师到学科研训基地学校跟岗学习,三个小学研训基地的带岗教师充分发挥基地校优势,设置丰富的培训课程。
七是各研训基地主题特色初显。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各研训基地建设主题特色初显。
八是各基地成员快速成长。多名基地成员成为学校教学副校长、教导处主任、科组长等;多名成员参加教学比赛类获奖;多位成员获得荣誉;80%以上的成员都承担区级以上的教研任务,有50%以上主持或参加课题研究,基地成员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其中在省级、国家级等杂志期刊上发表论文近10篇。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