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湖北省黄冈市教育局:全域推进融合型教联体建设

发布时间:2024-08-06 来源:中国教育报客户端

中国教育报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案例展示专题

组建了167个融合型教联体,推进城乡一体化

湖北黄冈市以主要解决城乡教育均衡问题为基本原则,按照“以城带乡”“以强带弱”“以大带小”、结合“远近搭配”原则,由一所城区学校(或优质乡镇学校)作为核心校,若干所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或新建学校组成融合型教联体,实现行政管理、编制统筹、经费使用、教师发展、教学研究、考核评价、文化建设“七个一体化”。全市10个县(市、区)共建成167个融合型教联体,其中初中47个、小学75个、幼儿园45个,覆盖所有公办初中、小学和幼儿园1081所,提前完成了省教育厅制定的2025年80%的义务教育学校纳入教联体建设的目标任务。

撤销了128个乡镇中心学校,优化机构设置

融合型教联体建设,将县城或县域副中心优质学校(幼儿园)作为核心校,乡镇初中、小学被城区优质学校联走,公办幼儿园也被城区优质幼儿园联走,原来乡镇中心学校(教育组)的管理职能自然消亡,教育管理层级由原来的“教育局乡镇中心学校学校”的三级管理变为“教育局一学校”的两级扁平化管理,让教育管理从行政驱动转变为业务驱动。教联体改革后,全市128乡镇中心学校均已撤销,全市原中心学校干部职工共994人,按照人尽其才、需求导向,作了妥善安置,其中大部分安排到教学一线担任学科教师。

实现了教师无障碍交流,促进城乡师资均衡

加强教师统一管理,建立与教联体学校发展相适应的教师交流机制,既让城区教师下得去(到农村学校),也让农村教师上(到城区学校)对交流的老师,发放交流补贴,并按与核心校区距离远近发放交通补助;把教师交流经历与职称评聘、绩效分配、评先评优、培养培训、选拔任用、岗位晋级等挂钩。注重发挥党员干部、教师示范带头作用,引导党员干部、教师积极参与教师交流。积极探索以保障房、经济适用房等替代周转房的住房缓解机制,改造原中心学校办公室为周转房,解决交流教师留校住宿和生活问题。融合型教联体建设有效破解了城乡教师交流难题,促进了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建立了教联体科学运行机制,实现校区间深度融合

融合型教联体特点是:校区多(规模大)、跨城乡(距离远)、不平衡(校区间发展存在差异),要实现各校区优质均衡发展,确保教联体健康运行,必须建立健全教联体运行机制,加强一校多区一体化管理。

科学设置融合型教联体管理机构。一是配强教联体班子(1+1+4+N-1)。要按懂教育的政治家和懂政治的教育家标准配强学校书记和校长,校级班子成员除书记和校长外,另设教学、政教、后勤、综合等4名副校长,分校区执行校长兼任学校副校长,核心校区不设执行校长,由校长直接管理。二是优化内设机构。教联体设办公室、党办(政工室)、教务处、教研处(信息中心)、政教处、保卫处、总务处、财务处、后勤中心等9个内设服务机构。各校区设置对应处室,可根据校区规模大小整合处室功能,减小处室数量。三是建立健全年级架构。强化年级管理和领导职能,实行年级主任负责制。各年级设1名主任(在核心校区),若干名副主任(分别在各分校区)。年级主任兼任年级支部书记,分校区的年级副主任兼任支部书记(或党小组组长),确保学校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有机融合。

规范实施一校多区议事决策机制。坚持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建立党组织议事规则和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议事决策实现规范化、科学化、程序化,即议题提出草案—征求意见(有关处室、校区、年级)—修改完善草案再次征求意见修改形成会议送审稿—会议决策形成决定。成立三个委员会,即德育委员会、教学委员会、学科委员会。建立健全行政事务运行机制、德育工作运行机制、教学工作运行机制、后勤事务运行机制。成立年级委员会,加强年级管理效能。

落实十七个统一,提升了教联体教育教学质量

落实教育教学“十七个统一”,即统一作息时间、统一课程设置、统一教师安排、统一教学资源、统一指标评价、统一激励措施、统一德育活动、统一教学活动、统课堂要求、统一教学检查、统一教学进度、统一集体备课、统一作业设置、统一资料使用、统一命题训练(印刷)、统一阅卷、统一诊断分析,赋能教联体各校区质量标准输出,实现质量整体提升。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